从1997年中国设计出第一台泵车,到如今中联重科(9.85,0.00,0.00%)已经面世的80米泵车产品,整整过去了34个春秋。包括中联重科、三一重工(14.42,0.02,0.14%)等公司都通过不断升级换代和技术提升,来打破并创造着泵车的世界纪录。中联重科副总裁陈晓非感慨地说,在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程机械企业必须要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才可能抓住市场契机,并且创造财富和价值。 对于大部分的国内外工程机械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又充满着“火药味”。海外机械巨头——日本小松、美国卡特彼勒、瑞典沃尔沃以及韩国斗山重工等已全数进入国内,与中国公司在一片蓝海中浴血奋战。 不过,他们也都是国内基建设施兴起及经济腾飞的受益者。2000年到2008年,国内道路、机场、港口及工业设施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尽管国内也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在中国ZF推出数万亿元投资之后,工程机械行业仍然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好似滚雪球般积累着财富。 突出重围 据了解,三一重工今年前三季度高达413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近60%;2010年,徐工集团实现了500亿元销售额,而今年有望突破800亿元;柳工(14.49,-0.31,-2.09%)和中联重科都期待能在2015年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数字背后的疑惑是:到底国内企业怎样突破其他外资企业的重重包围,继续领跑国内机械市场? 中联重科副总经理陈培亮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挖掘机目前已经整体产能过剩,一些企业开始使用送汽车、送高档礼物的方式紧急促销;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面临着下降的风险,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也强调,今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也将从原来的30%左右,下降到17%。 “企业的业绩提升,只能靠产品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更新。”陈晓非说,中联重科这样一家从国家科研院所改制而来的企业,是通过对行业产品技术难题的突破,一步步垒砌出来的,如果公司不重视研发,那么每年公司销售收入也将降低一半之多。 柳工董事长王晓华则强调,对于柳工集团而言,若要实现千亿目标,也必须要加快产品研发的力度,从而使得“十二五”期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提高至公司整体收入的25%之多。 借助外力 为了在技术上迅速赶上海外巨头,不少国内企业以加大并购的方式将海外先进的机械技术引入中国。2001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当时全球著名的英国水平定向钻企业,2003年到2008年,该公司又进行了九次大型并购,企业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在2008年兼并了意大利的CIFA公司后,该公司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 “另一种将研发融入到产品中的方法,则是对目前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然后不断改进自己的现有产品。”徐工集团科技分公司副总经理马铸表示,原先国内不重视高端设备的研制,但近几年中国在高端设备特别是高速公路、机场和赛道上的设备供应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高端产品不仅具有作业质量及性能的优势,同时它也更加注重环保和效率的提高,这是客户所希望的。 但是,在某些重要技术上,中国仍然与海外公司存在着较大差距。如在救灾中经常出现的“拆楼机”(其配备破碎炮、液压剪、拇指夹等工程装具),在国内几乎没有企业制造。而俗称“工程装斗”的另一种特种挖掘机(适用于灾区倒塌建筑物的清理,搬移钢筋混凝土墙体, 协助营救被埋群众)等,也不是中国企业擅长的。 此外,国内大部分挖掘机的液压件和发动机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这类产品几乎控制在日本川崎、德国力士乐、采埃孚等公司手里。此外,包括动力换挡变速器、制动驱动桥以及回转支承、多路阀门等高端核心零部件,也少有国内公司涉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配套件分会秘书长贾晓雯也曾指出,今后五年我国将重点解决关键零部件的短板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工集团已经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但徐工集团一位高层也向记者表达了企业在零部件业务上的野心:早在2006年凯雷集团拟出资45亿元收购徐工机械股份时,双方就考虑过有关发动机合资项目、零部件合作项目的规划。今后,企业仍然会通过收购和其他方式,来增加公司在液压件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和销售。徐工集团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整机生产需要,同时也会积极地寻找其他合作伙伴或者途径,将中国自产高端零部件打入海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