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保障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性行业。根据最新出炉的重庆市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销售收入亿元级以上的中小企业将突破2000户,将在年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中,新增147户中小企业,与此同时,重庆市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将新增34家。 装备制造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保障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性行业。装备制造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属于技术资金密集的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日前,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指出,近五年来,重庆装备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技术水平和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形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内现代装备制造业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1、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26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市销售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2.9%增加到16.2%,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2%;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61.5%,是2005年的4.8倍,年均增长37%。 2、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利税127亿元,同比增长26%,是2005年的3.8倍,实现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27%,是2005年的4.5倍;平均资产总额1382亿元,同比增长34%,是2005年的2.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9.1万元/人年,是2005年的2.9倍;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由2005年的491户增加到1240户;10亿以上企业户数由2005年的11户增加到42户。 二、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与成果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传统优势的内燃机、输变电、仪器仪表、环保、机床、国防装备等六个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其中内燃机、输变电、仪器仪表、国防装备产业产值已达到百亿。风电、轨道、重型铸锻、齿轮箱、制冷装备和特种船舶等六个装备行业正逐步形成新的亮点和竞争优势,其中风电、齿轮箱、特种船舶产业产值已达到百亿。目前,装备制造业已形成“6 6”产业体系,并逐步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基地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培养特色、优势产品: 风力发电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技术领先的850KW、2MW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技术,整机加配套体系逐渐形成;“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重庆,5MW海洋风电研发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年出样机,为打造国家重要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奠定了基础。 轨道交通装备——具有国内独特的单轨跨座式车辆制造及集成技术,单轨跨座式车辆(轻轨车辆)已批量生产,地铁车辆于今年年底下线,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为发展城际快车、动车维修及高速列车奠定了基础; 内燃机——形成0.5KW到3000KW产品功率体系,其中通用发动机产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通用发动机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其产业集中度、产品技术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输变电——形成了四大产品体系:一是110KV、220KV、500KV及以上超高压变压器产品,具备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压器、±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变压器设计生产制造能力;二是高压开关(包括GIS组合电器)、互感器、电抗器、电容器、避雷器等高压电器产品;三是配电用的低压电器控制柜、线路电瓷电器产品;四是电线电缆产品,其中750KV扩径钢芯绞线及ACSR720/50高强度钢芯绞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西部最大的输变电装备制造基地。 仪器仪表——形成国内门类最全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电工仪表生产体系,其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 环保装备——形成具有生产固体垃圾、气体及城市污水处理的系列装备的能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垃圾焚烧、烟气净化、脱硫脱硝和CO?捕集及液化装置生产技术,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机床产业——具有生产高档数控齿轮加工机床能力,其中剃齿机市场占有率50%、数控滚齿机市场占有率达61.1%,活塞加工专用机床市场占有率达80%,已形成技术领先、规格最全的齿轮加工机床制造基地。 齿轮箱——已形成技术领先、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重载齿轮箱制造基地,风电齿轮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5%、船舶齿轮箱超过85%,并形成齿轮箱及与之配套的铸锻件、齿轮、轴类等制造的产业集群。 3、进一步打造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形成机电集团、重庆船舶公司、四联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及与大型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的一大批“专、精、特、新”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企业。目前,具有较强加工配套能力中小企业的主要产品有:重、中、轻、微型汽车齿轮及变速箱,大型重载齿轮箱,轴流和径流增压器,低噪音全密封轴承,汽车轴承和内燃机活塞,模具加工,液压件,高压气瓶,大型钢、铝材结构件和航天、航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设备等。对促进风电、船舶、重型铸锻、轨道等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4、进一步扩宽企业资金来源,推进上市融资取得突破:近五年来,通过上市共募集资金达39.4亿元。其中2008年机电股份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1.5亿元人民币,用于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器机械及器材、环保设备、机床工具、电力设备及器材、通信设备(不含接收和发射设施)、计算机及其零部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仪器仪表、办公机械产品、风力发电设备,为打造千亿机电奠定了基础。 5年内建成中国内陆最大的技术创新中心 为推动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的转变,重庆将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上狠下功夫。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规划,重庆将力争在5年内建成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技术创新中心。 11月25日上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在会上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重庆创新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地处内陆的重庆已崛起成为引领西部开放的战略高地,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探路先锋。近年来,重庆工业发展迅猛,规模总量迈入“万亿级俱乐部”,增速名列全国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强度达到0.85%,西部领先,国内第五。 然而,重庆在创新方面还面临着投入的总量仍显不足、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仍有缺陷、在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及企业未成为创新主体等众多问题。沐华平说,目前,重庆离建设创新型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多项创新指标在西部落后。在2010年,重庆全社会创新投入为100.3亿元,占GDP的比重1.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6%,在西部也低于陕西和四川。 “十二五”期间创新投入“翻番” 沐华平表示,此次《意见》的出台形成了指导重庆“十二五”创新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创新的目标、路径和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首创的政策。在创新的总体设计思路上,重庆创造性地提出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坚持市场拉动与技术驱动并举、坚持开放引领与民生导向并举、坚持系统设计和突出重点并举、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并举五大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努力实现研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社会研发人员数量“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达40%,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在内陆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四个关键环节推动创新 沐华平说,创新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取决于能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能否在全球平台上配置要素资源,能否形成激励创新和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政策环境,能否在关键环节上首先取得突破以在全球创新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重庆将重点从建立创新投融资体系、培育发展独立研发公司、创新建立新的机制和平台、创新科研成果评估和产业人才评价培养机制等四个关键环节进行突破。 在建立创新投融资体系方面,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五年内重庆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投入1000亿元,占累计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80%,培育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同时,通过培育发展独立研发公司,把重庆建设成为内陆地区最大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和培育1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开发100项战略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缩短为5年。 国内力度最大的优惠政策激励创新 沐华平表示,五年内,重庆政府投入企业的研发资金将达100亿元,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为1:10。对研发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缩短折旧年限或实施加速折旧,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如在本地生产制造,前三年按照实际销售额的1%奖励给研发公司。 同时,《意见》出台后,重庆也将研究出台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加大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力度、企业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的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此外,战略性新产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重点新产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予以返还。对于大型跨国公司在渝设立研发总部的,前三年的研发经费总和予以最高1000万元的财政补贴。 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出炉五年内再推34家上市 根据最新出炉的重庆市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销售收入亿元级以上的中小企业将突破2000户,将在年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中,新增147户中小企业,与此同时,重庆市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将新增34家。 147户中小企业5年“长大” 市中小企业局官员介绍,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选择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并且成长性高的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一批规模以下的企业成长成为规模以上企业,一批规模以上的企业成为这个行业和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根据规划,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累计达到1万户以上,1亿元至10亿元企业累计达到2000户以上,与2010年年末相比翻一番,同时,让年销售额在2000万~10亿元的147户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跻身年销售额为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队伍。 50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融资难依然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据了解,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构建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融资担保机构,全力打造中小企业融资超市。 “从政府角度,只能尽可能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局官员表示,这也就意味着,政府不仅将加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还必须建立以风投、小额贷款、债券和上市融资等各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上述官员透露,根据计划,到2015年直接上市融资中小企业达到50户,目前这个数字为16家。同时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分别突破200家,年担保、小额贷款能力分别达到1000亿元,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 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商务平台 “除此之外,政府还将从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打下基础。”据市中小企业局官员透露,“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集群。同时,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小企业开放水平,利用中小企业专项基金,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商务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 相关新闻 重庆有3家入围 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昨日正式授牌首批99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这99家示范平台包括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重庆市西南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昨日举行的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根据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经评审和公示最终确定授予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山西省中小企业监测鉴定中心等99个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工信部将对示范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复核一次,将示范平台的服务质量摆在第一位。 苗圩指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长期向好的趋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 南岸区打造全市首个日本电机电子产业基地 一是该基地落户经开区南部茶园区域,占地面积4500亩,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终端、物联网、云产业、3G、4G、平板电脑、智能网络、数据中心、数码相机、半导体等电子类产业以及工业电器、家电、关键汽车零部件等电机类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二是将南岸区经开区作为日本电机电子、笔记本电脑、相机等产业转移的核心区,积极将南岸区、经开区作为日本电机电子产业对外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三是重庆市和商务部将共同推动建设重庆日本电机电子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对日经贸合作的示范项目,并得到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石毛博行的大力支持。 四是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国际领先的16家外资企业首批入驻,总投资达86.7亿元。市长黄奇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健康、副市长刘学普等领导出席产业基地在渝揭牌仪式。 五是投资3亿美元建设占地约515亩、面积20万平方米的弗洛伦萨小镇等项目,配套引进250多家国际一线品牌和餐饮娱乐企业。 合川区全力打造年产300亿级中国西部汽摩配件生产基地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目前,草街工业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建成草街工业大道、草街纵二路等6.2公里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3.8万平方米拆迁还房交付使用,完成土地整治3000亩,整治扬子溪排洪沟水系2公里,自来水厂、配气站、开闭所等配套设施已建成使用;110KV变电站、金融、交通、学校、餐饮等功能配套工程已全面启动。 二是加强招商引资。现有雄越金属、富川机械、钧顶机械、鼎工机电、铭武机电、长兴工业、顺博铝业等33个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项目落户该拓展区,投资总额达93亿元,占地约2820亩。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目前,已动工建设项目22个,项目用地1400亩,协议投资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23亿元;钧顶机械、鼎工机电、雄越金属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顺博铝业、长兴工业等17个项目预计2011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50亿元,年税收达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目前,草街拓展区已建成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打造年产300亿级中国西部汽摩配件生产基地正日具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