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入世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各相关产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变化最为显著。入世10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专家如何看入世?企业老总又有哪些体会?本期我们策划的专题报道,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全方位诠释。 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产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01年~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22万亿元增长至7.8万亿元,年均增速22.9%,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14万亿元增至6.39万亿元,年均增速21.1%,软件产业收入从0.075万亿元增至1.36万亿元,年均增速38.0%。全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实现利润从651.8亿元增至4999亿元,年均增速25.4%;实现税金从342.4亿元增至1750.2亿元,年均增速19.9%;从业人数从312万人增至近1152万人,年均增速15.6%,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数为880万,已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例的10%左右。 2001年~2010年,我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手机产量从0.8亿部增至10亿部,年均增速31.7%;彩电产量从0.40亿台增至1.2亿台,年均增速13.0%;微型计算机产量从0.08亿台增至2.5亿台,年均增速46.7%,其中笔记本电脑产量从28.3万台增至1.86亿台,年均增速100%以上;集成电路产量从33.2亿块增至652亿块,年均增速39.2%。2010年,我国手机、彩电、微机、数码相机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凸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入世十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和带动下,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出口收入从2001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7亿美元,年均增长49%,其中服务外包的执行金额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量的5.4%。华为、中兴通讯、中软、用友等骨干软件企业“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超过10家。 电子基础行业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升级,整机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从以0.8~1.5微米为主,提升到具备0.13微米以下工艺水平和百万门规模设计能力,部分领军企业具备了45/40纳米设计能力,最大设计规模超过1亿门;制造工艺从仅为0.25微米到12英寸生产线已经可以量产65纳米芯片,45纳米工艺进入前期研发。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陆续建成。以2003年上广电和京东方启动建设第5代生产线为起点,目前国内已有四条5代线和两条4.5代线建成量产,京东方和中电熊猫的6代线、京东方和深圳华星的8代线也已建成投产。计算机、彩电、手机等整机产品的平板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液晶电视产量占彩电总产量的比例达75.5%,其中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占比超过20%,3D电视正逐步成为市场热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计算机总产量的比例达75.6%,平板电脑、台式一体机的销售量增速超过30%;3G手机产量同比增长60%,智能手机产量占比超过20%。 产业基地和园区成效显著,发挥出明显的聚集效应。目前已经形成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40个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有特色的专业型产业园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例均已超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