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什么是设计美学 [打印本页]

作者: basic    时间: 2004-4-6 11:51
标题: 什么是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自大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涤荡得体无完肤。工业时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似乎成为万古不变的审美法则。其简洁、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整个文明大陆,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奇迹——市场充斥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为什么?  
  市场规律。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功能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时又狡黠地照顾到基本的美学原理,而大众也从批量的廉价产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极大满足,何乐而不为?  
  
  风格成为流行时,它必然造就审美的异趣,自成体系。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少主义……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将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但是,市场的反复正如股市的跌宕。  
  
  当机器越来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时,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  
  
  不可否认,功能主义有着进步的意义、相当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它绝不是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一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终于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时候,看倦了功能语言简略协调和单纯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新的造型语素,现代主义灌溉出的冷冰冰的造型语汇开始遭受市场的冷落。  
  
  后现代,这一现代主义的对立派开始在市场上阴谋变革。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对功能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扬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而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序幕。  
  
  可以说,这是纯粹的造反——一场视觉上的颠覆和侵略。  
  
  现代主义内敛,后现代主义则张扬,它把内心的狂热和激情撕扯的淋漓尽致,市场也宽容地默许它夸张表现。这一时代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但是仔细分析,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风格,它的风格就是蔑视风格和体系)无外乎也满足了市场的达尔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过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场的规律。  
  
(二)
  
    我们知道,市场的主宰——消费者终究是具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调的生活氛围。现代主义单纯追求功能的产品使生活充满了冷漠,如果不是因为它好用、流行和廉价,人们是不会把机床似的产品搬回家的。
  
  在生产力和价格允许人们选择的一刹那,后现代主义的热情便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商业设计以新奇和花样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其核心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牺牲功能已经不再是一种罪过,视觉的满足和心理的充实此时可以被定义为高于触觉和手感的功能要求。  
  
  可以看出,正是市场规律造就了设计风格的起落跌荡。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故事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市场法则时而维护严格的科学设计原理,时而纵容设计师单纯的个人表现,时代的进步以及某些历史的偶然因素造就了设计风格的不可预见性和意趣盎然,充满挑战和迷乱。  
  
  风格瞬息万变,唯一亘古的是市场及其规律。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  
  
  从历史的长梦中惊醒,我们遗憾地发现自己仍然是设计长河一浪花中之一点滴中之一微尘。  
  
  我们不是天才,不能一挥袖而天下应。我们多半无力创造划时代的设计革命——纵观现在所谓设计的革命,十之九点九九是闹剧。将来我们大则肩负着祖国工业兴起、进军国际市场的重任;小则需要养家糊口至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脚踏实地,直面人生乃是我们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是对一个普通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暂且定为——设计出60分的产品。  
  
  这个及格分数实际上很难达到。目前国内很少有几家大型企业现在能够做到国际市场的60分。  
  
  这60分需要设计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而这些能力靠理论很难培养得出来。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中多做、多干、多失败才能磨练得出来。  
  
  几个毕业的同学戏言——且等我做垮这第3家公司,我的能力就会又提高一个台阶。  
  
  公布一下他们用资本家的血泪换来的经验:  
  
  总结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事半功倍  
  注意细节  
  熟悉工艺,确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  
  知道自己设计的东西明年一定会过时  
  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口头上不能胆怯  
  ……  
  
关于形式和功能  
  
  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累赘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是见不得人的粗陋物什。  
  
  但是我以为,两者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为什么要分个主次先后呢?即使分了主次,有了先后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形式和功能到头来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一个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地取舍了。  
  形式不必完全追随于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让位于形式。在不同的产品设计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  
  我以为,正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接近事实。  
  我们不必知道究竟二者哪个重要,非要强行定义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只会造成学究的风气,不利于设计的进步和学习更迭。  
  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产品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侧重点。  
  机械、工具等可算是功能为主的产品,形式可退居其次;  
  家电、家具等算作功能和形式各一半的产品,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首饰、展示等属于形式优先的一类,功能很简单,无需过多考虑。  
  ……  
  
  而这其中还有很多分类,有的产品功能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割裂,例如工业机械;有的产品功能居于内核,形式可以相对自由,例如IT类产品……这样一来,形式和功能之争就显得更为繁乱且大无必要,到头来还得就事论事,按部就班。  
设计毕竟是要讲灵感的,在形式和功能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取舍可以按直觉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一切以满意适度为原则。  
  
  这就是我比较欣赏的“满意度原则”。  
  
总而言之
    
  我不认为设计风格有着进步和落后的区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功能主义及其他只不过是一条分支——现在我们的流线风格或许不比三星堆的诡秘曲线更有说服力。  
  
  看意大利50年前的设计,拿到现在一样土得掉渣,但是我们要敬仰——正如敬仰四羊方樽和兵马俑。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当时的精粹,相信过不了10年,我们的苹果电脑就会比它们更掉渣。  
  
  设计在市场的怀抱里,感受到的只有动荡和喜新厌旧,而我们设计师要所做的,就是对此心存感激且亦步亦趋。设计的时效性是我们的饭碗存在的原因。  
  
  科学可以不断积累和进步,而设计却只承认天才。如果有幸得知金字塔或者三星堆的缔造者,我会用比崇敬罗维十倍的热泪来祭奠他。
作者: basic    时间: 2004-4-6 11:52
所謂量產,就是一種工業設計上複製原型的行為。  
然而生產線上複製的結果;卻造就了生產線外另一系統的複製。例如汽車工業的發展,造就了另一種生活型態。並由一個城市,推展到另一城市;一種群體行為的複製。  
  
工業社會造就了富裕的生活,但人的價值感並無相對提昇。過度的分工,造成人扮演的角色過於單一。當技術的發展變成最高的指導時,人性的尊嚴便遭伐害。可否看過默劇大師卓別林,在「摩登時代」裡表演生產線上工人千篇一律的單調動作?其已足以當為本世紀的象徵之一。然這樣的時代我不認為已經結束。若照現在的發展來看,以資訊工業為主導的下一世代知識經濟,其實並未跳出這種以技術為主軸的思考本質。  
  
在如此以交易、購物為救贖的經濟社會裡。工業設計師的角色相對複雜了。在設計師在複製自己的理想造形,以設計人們的行為模式時,是否也潛在的把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整個生活型態加以複製,而不自知?想想隨身聽的例子,或近來流行的行動電話。  
  
以前的宗教,或傳統的主流思想,曾一度是人類理想生活的主導力。如基督教曾主導了歐洲人的生活型態。而儒家及佛教思想,也對中國人的生活影響很深。而馬克思主義,所謂的「紅色聖經」,亦曾造就了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現在設計師也不知怎麼回事,就不知不覺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就算設計師還未自覺,或不承認。但已帶有「教化」者的色彩。產品設計變成帶有社會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代表設計師的角色混淆了嗎?還是擴充了?  
  
若真如此,未來設計師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原型嗎?設計師的地位,是否會越來越不簡單?其專業知識,甚至生活型態,是否將成為未來人類複製的重要來源?未來是否會出現如赫塞批判極權主義小說「美麗新世界」的「設計師版」?這種事也許還離現在太遠,我也希望永遠不會發生。就如同曾為民運領袖的王丹所表示的:「這不是個個人英雄的時代」。  
  
不可否認,工業設計師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但是我們仍需謹記,生產線上的可憐工人卓別林給我們的啟示。量產既跟工業設計師息息相關,希望有一天設計師能成為「解放」人們的背後,默默無名的英雄;不會成為窄化人類生活經驗的未來世界「老大哥」(註1) 幫手。雖然「解放」這兩個字曾因被社會主義者過度使用,而顯的有點失去其崇高意義。
作者: xikiki    时间: 2004-4-6 14:59
有什么关于设计美学的书可以介绍一下?
作者: xxshilizhi    时间: 2009-12-31 10:36
有没有相关的教材?
--谢谢。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