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原创】ELEMENT IN MOLDFLOW [打印本页]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18 08:28
标题: 【原创】ELEMENT IN MOLDFLOW
在我们讨论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时,对网格的质量总是以形状系数是否小于6(4)作为依据,可是即使在形状系数等与6是,对应的三角形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异。有限元发展到今天,大家对网格质量的重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实,在计算流动时,普遍认为四边形(六面体)单元会更好。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18 10:45
请各位高手发表高见!
作者: kelvin    时间: 2002-12-18 11:18
   冲压模拟可以用三角单元,也可以用四角单元的。
   MOLDFLOW中好象只能用三角单元。
作者: larry    时间: 2002-12-18 11:26
我想应该也是四边形即六面体的单元分析较准确﹐另外的单元都是六面体的一种简化﹐因为六面体网格的产生要求比较高﹐而且对surface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产生不了mapped mesh﹐可以用mixed mesh来代替。
近来发现moldflow的fusion分析越来不准﹐甚至怀疑它的厚度显示只是一种示意﹐因为我曾经增加0.5mm的厚度﹐发现没有反应。如果在PROE中改动厚度﹐也就是说拉开fusion两层面之间的距离﹐就会看到助流效果。大家的感觉呢?
忘了说另一点了﹐对于一个平板件而言﹐只有两个面的厚度是正确的﹐而其余四个面的厚度都是假的﹐但在fusion的肉厚显示中却可以看到厚度。而实际充填过程中﹐这四个面肯定会有塑料流过(因为是fusion分析)﹐那幺它的厚度是如何取值的呢?
现在有一种模流软件timon﹐采用全3D分析﹐单元也是用的六面体﹐效果不错﹐应为它首先可以避免修补网格﹐节省较长的工作量。就像moldflow的3D一样﹐但moldflow的3D首先功能不完善﹐其次也要进行修网﹐再次它采用的是三角锥的网格(四面体)。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19 08:24
我不知道大家对网格的兴趣为何不高,网格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是不高,是好多人不懂也说不明白。你要是知道就给大家讲讲吧。上次听了一次,回头都给忘了:I只记得是说四边形网格在分析变形上比三角形好很多。
  
                                 by cqlijian

作者: zq_hb    时间: 2002-12-19 09:41
理论上正四面体是最准确的,但它的算法实在太复杂的,计算的时间之长是不现实的。
  
六面体只是一个简化,容易计算,划分网格比较容易,网格数量可以做很多。
  
10万的四面体和1000万的六面体计算量是一样的,准确性可能还是1000万的好一点,所以大多软件都采用六面体,
作者: sq8073    时间: 2002-12-19 12:55
搬个板凳过来听!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19 15:26
我来了!
作者: littleox    时间: 2002-12-20 16:47
有点玄,来凑个热闹
  
谈到分析精度,分析准确性,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选择,对薄壳件3D未必有MID准,应该说绝对没有

作者: zq_hb    时间: 2002-12-20 17:09
littleox wrote:
有点玄,来凑个热闹  
  
  谈到分析精度,分析准确性,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选择,对薄壳件3D未必有MID准,应该说绝对没有

  
同意!
壳件肯定MIDplane准,如电脑面板,电视壳,空调壳等。
特厚件或叫Volume零件,肯定3D准,如齿轮等结构件
介于中间的,就没准了,如现在的手机壳,做MId有点困难,3D也不太现实,那就用Fusion。
作者: ycyddh    时间: 2002-12-20 20:26
sq8073 wrote:
搬个板凳过来听!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21 08:41
其实是这样的。
3D是最精确的。之所以采用MIDPLAIN,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件来说,做3D的网格数太多,才采用了MIDPLAIN,严格来讲,MIDPLAIN是2D,但MPI对厚度方向进行了数学解析,因此,可理解为2.5D。FUSION模型的算法实际上与MIDPLAIN一样,也是2.5D,只是大大降低了模型准备的时间。
即使再薄的件,都是3D的,因此,不可以说MIDPLAIN和FUSION比3D准确。
如果要比较相对精度的话,还是3D最为精确。
个人之见,请各位斧正。
作者: larry    时间: 2002-12-21 10:04
我也知道3D最准确﹐但在MF还没有完善它的3D分析能力时﹐怎样采用分析模型。MID﹐Fusion or 3D?
作者: littleox    时间: 2002-12-24 16:28
simulor wrote:
其实是这样的。  
  3D是最精确的。之所以采用MIDPLAIN,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件来说,做3D的网格数太多,才采用了MIDPLAIN,严格来讲,MIDPLAIN是2D,但MPI对厚度方向进行了数学解析,因此,可理解为2.5D。FUSION模型的算法实际上与MIDPLAIN一样,也是2.5D,只是大大降低了模型准备的时间。  
  即使再薄的件,都是3D的,因此,不可以说MIDPLAIN和FUSION比3D准确。  
  如果要比较相对精度的话,还是3D最为精确。  
  个人之见,请各位斧正。

  
这位仁兄看来使用MF的道行也不算浅,我想可能我们的观念有些偏差,我指的准确性,指的是实际的准确性,而非理论的精度。任何数学建模都会有简化,关键我们要的是实际的效果,MF的分层流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室的实际比对都应该是不错的,MID的流动准确性高达9成5
我当然相信3D在理论上的是更贴近真实,但也只是理论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薄壳产品的MID分析和3D跟短射实验的比对?相信再加上分析时间等参考,你会同意我的看法的。
个人觉得不同的模型就应该有不同的分析手段,我也期望3D的算法跟配合的硬件设备可以赶快跟上(目前MF好象仍不支持双CPU),毕竟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P.S. FUSION双层网格流动(贴面流动)的算法应该跟MID是有些差别的。
  
能列出对比数据么?或更具体一点提供分析模型及结果和实际生产的数据
3.1可以在双CPU的电脑上跑分析而且速度快很多。但我不会检查他是否同时用了两个CPU在计算。反正速度比同样配置的单CPU快很多

作者: simulor    时间: 2002-12-25 08:46
To Littleox
1、考虑准确性时,基础问题首先是模型的可靠性,如果两个模型在理论上就存在差异即不同程度的简化,那靠什么来保证简化多的模型的精度更高呢?
2、对于薄壳产品,MID的精度是不错的,但是,在简化模型时,是否考虑过好多制品本身不能简化为MID。
3、MID和FUSION是有差别,但核心算法是一致的,都属于2.5D。从精度上讲,MID比FUSION要高。
4、丁字型制品在交接处的固化时间应该长一点,可用MID和FUSION分析的结果并非如此。
作者: juanzhi_happy    时间: 2016-1-28 10:06
ddddddd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