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catiaV5应力解析实例教程(轮毂弯曲疲劳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2 12:27
标题: catiaV5应力解析实例教程(轮毂弯曲疲劳解析)
catiaV5应力解析实例教程
附件为轮毂弯曲疲劳解析,WORD格式
陆续将固有频率、惯性值和径向疲劳解析方法和判定方法
行内朋友欢迎交流:MSN :hu2lei3@sohu.com

[ 本帖最后由 hu2lei3 于 2006-11-27 08:38 编辑 ]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2:39
高人终于出现,困绕多时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你这样做不好吧,胡老大)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12
响应胡老大号召,振兴与提高轮毂行业总体水平,大家有什么好的资料也上传一下吧!!交流请发邮箱:zjxgo@163.com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14
附件太小了,打击积极性啊!!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18
我也发个照片
作者: lishufeng    时间: 2006-11-22 13:29
prozjx 发的对头,不知是否作完整了,希望继续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32
豁出去了,坚决将胡老大的贴顶上去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1-22 13:44 编辑 ]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35
此贴到100个以上跟贴的话,将此轮毂的结构改善方案奉上。希望大家顶上去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2 13:57
胡兄,明年过你那边,要带俺去泡泡妞才好啊,帮你将贴顶得这么高了,哈哈!!,,,,,,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2 14:08
兄弟我感激不尽啊,谢谢!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2 16:57
嗯,内容作的还是很详细的阿,老胡辛苦了
作者: dkyang    时间: 2006-11-22 16:59
liumang,ding
作者: C菜O    时间: 2006-11-23 12:05
佩服!!向你们学习!!
作者: dazgx    时间: 2006-11-23 21:52
虎耒
加我QQ
16034887
老黄
作者: lwcm    时间: 2006-11-23 23:18
多谢楼主得贡献。但是楼主做的是静态分析,而且没有考虑疲劳效应,似乎指导意义不大。一点浅见,请楼主不要见怪。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4 09:32
楼上说的很对,疲劳分析只不过是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个解算过程,并不难。所以就没有表简述出来了。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1-24 09:36 编辑 ]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4 17:14
是啊,用此方法做弯曲疲劳有点让人不可理解,这可是日本人十多年积累解析的经验。如果此贴跟到一定时候我将把判定的方法上传,到时候知道依据了。
作者: zjr1    时间: 2006-11-24 17:20
都是高手啊!我顶!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4 17:33
16楼的哥们,这个分析是公司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的成熟方法了,可能他和你的理论有差异,但我想,比你的理论要好的多实际的多。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5 08:15
楼上的兄弟,如果没有加疲劳循环分析的话,只能说针对特定的工艺,特定的要求,特定的操作环境下,做折中出来的方法。是不能被推广的方法。如果要被接受,判定标准我想是需要重新划定。我想CAE这一块是很高的学问,其中关键是约束、加载和网格划分。引用行内的一句经典的话:在假设和近似之间徘徊。没有那个方法是绝对可以模拟现实,只有最合适本厂要求的方法。所以像达索的A380,在做了大量的工程分析后,还要做昂贵的全球试飞。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1-25 10:38 编辑 ]
作者: hoopoe    时间: 2006-11-25 22:12
我们办公室他们用ideas作分析
作者: chenyan7612    时间: 2006-11-26 10:27
胡兄,有冲击模拟的资料吗
作者: anzi0    时间: 2006-11-26 13:16
好东西
期待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7 09:00
20楼的哥们,每一个试验方法都有各自的针对性,而且针对性很强,这不是软件的问题,标准提出的是具体的试验方法,而软件只是模拟这种试验方法,它必然将很多东西理想化,忽略很多因素。完全再现现实是不可能的,只能构建一个尽量接近的数学模型,不同的试验方法忽略的东西不同。我所说的在日本使用了十几年没问题是说它的数学模型在轮毂弯曲试验上是比较接近现实的,而不是万能的,在别的产品上肯定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7 09:29
哈哈,有意思,这样交流的感觉很好!!!!不过我想提一下的话,疲劳分析的话,10万转和100万转是完全两回事来的。我很想知道日本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不同的疲劳循环要求,有不同的判定标准?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1-27 09:54 编辑 ]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7 10:17
嗯,这个我想问一下,你说的10万和100万是不是都是客户要求的转数,也就是试验必须达到的转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汽车厂的要求,在日系中一般会有多个载荷出现,这些载荷是汽车设计时通过发动机扭力算出来的,汽车厂会计算平均车速譬如80km/h和高速120km/h这两个车速的车轮寿命。再把这时的半轴扭矩给出来,至于判断标准的话,也是试验标准中规定的阿,每一个试验都是有裂纹就挂了,这是国际标准,
作者: zhaobin6899    时间: 2006-11-27 15:22
希望楼主奉献点更好的东东出来,谢谢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8 17:08
唉,既要好东东又不肯顶贴,现在的人怎么这样啊,
就算是牛也是先吃草后挤奶的阿,现在人家奶挤了,你又不给草,还要再挤,
要凭良心啊
作者: lwcm    时间: 2006-11-28 23:18
回26楼,我有一点疑问,就算日本人的车轮上有多个载荷,我们做试验的时候都是应该用它最大的载荷去模拟吧,这个转数是10万还是100万跟日本人的车轮上有多个载荷有什么关系呢?就像25楼一样,我也很想知道您是怎么凭借一个静态试验来推测一个不同转数的车轮的疲劳寿命。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9 10:59
第一:一个汽车厂对疲劳的转数是统一的,包括他们的极限转数,不同的载荷的轮毂只改变试验时的扭距。
第二:我上传的只是一个解析方法,要对应相应的判定标准,判定标准是一个图,一个折线图,显示了不同转数的判定结果,可以对应不同的厂家。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9 12:09
日本主机厂的轮毂疲劳循环次数一般都是100万,国内的厂家一般都是15万~30万,而零售市场的电镀轮一般都是10万就可以了。判定一个轮子的疲劳试验是否合格,应该是确保构件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得超过规定循环次数n下的疲劳破坏许可提供应力。这个循环次数n下的疲劳破坏许可提供应力可以通过查找材料的S/N曲线得到。
         而材料的S/N曲线主要受构件的结构的复杂性和载荷复杂性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单从经验值来判定构件是否能通过疲劳试验是不科学的,或者说不充分的。要结合构件的外型和循环次数才能有效的预测构件是否没问题。
       终上所述:疲劳分析必须要进行疲劳分析后处理。而且如果只做静力学分析的话,这种模拟充其量也只能叫做弯曲应力分析,而不能说是弯曲疲劳分析。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9 12:20
还补充一句:构件的疲劳应力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非线性的下降,循环次数越高,构件可承受的疲劳应力会下降得非常大的。所以10万没问题绝对不代表30万或者100万的循环次数没问题的。而像30楼的楼主说通过一个折线图就可以适合其他厂家的判定标准,我也不太认同,因为铸造工艺对轮毂结构强度的影响真的太大了,不同的工艺对材料的影响非常显著,而且还必须考虑这样的轮毂造型对疲劳的影响。软件的疲劳后处理虽然不能预测铸造工艺对轮毂疲劳寿命的影响,但它可以很好的预测结构对产品疲劳的影响,它的作用就在于此,是不能被忽略的。具体的A356的S/N曲线网上很多,这里就不具体说了。今天说多了。希望能抛砖引玉啊!!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1-29 12:40 编辑 ]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1-29 12:33
嗯,这倒也是,因为catia本身没有办法模拟交变应力,所以在这个分析只能是静态的,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现在所做的判断都是通过经验公式得出来的。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9 12:55
我并没有说疲劳应力是随着循环次数在线型下降吧?但它的趋势是在下降,10万没问题对不代表30万、100万没问题,但100万没问题可不可以代表50万、30万没问题呢?正是因为它是非线型的所以我们更多的积累的是数据。
对别人这么多年的经验我觉得我们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和加以利用,不管你又用什么软件的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疲劳结果,你也不敢说你解析的结果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但对这种静态解析加经验的数据,他们可以拍着胸膛说他们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
有了他们的这种方法和这种经验数据,通过二次开发以后是不是又可以出现的一个强大的疲劳解析软件呢?你如果用其它的软件,里面的计算方法又是不是通过这些数据积累来的呢?

[ 本帖最后由 hu2lei3 于 2006-11-29 14:43 编辑 ]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1-29 16:52
我并没有拿100万转来做10万的参考,你起码可以找个接近的参考点吧。
在非线型的折线上,如果把这些点连成一条样条曲线,它可以成为一个的非线型分析的软件了,取得点越多就越有参考价值,就越接近实际,这些点要通过经验积累。就像一部动画片,帧数越多就动画效果就越好。
有限元分析是产品设计时做的,设计者通过成熟的解析可以使轮毂更加轻量化并且更有把握,至于你生产上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你起码也不会去找设计产品的人吧

[ 本帖最后由 hu2lei3 于 2006-11-29 17:13 编辑 ]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1-29 17:22
老胡,我们还这样说,自己都顶了100帖了,呵呵!
作者: 107295469    时间: 2006-12-1 16:49
胡老大,你的这东东切实行,人可能也还行就顶顶你吧。
作者: Jingffei    时间: 2006-12-1 18:15
支持一下
作者: liuchun147    时间: 2006-12-2 09:27
看了看,公婆都有理,值得顶下!!!!
作者: lwcm    时间: 2006-12-2 14:33
胡兄,对于你的工作我很佩服,但是我只能说你的模型缺陷还是比较大。我不敢说考虑了疲劳效应后的模型就一定能保证结构没有问题,但是我敢担保准确率会必拍胸口的日本人的准确率高。日本人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但不是全部。希望胡兄能够在日本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改进。
作者: along999    时间: 2006-12-3 09:16
我顶上.
作者: xqllqxwx    时间: 2006-12-3 17:03
dddddddddddd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2-4 09:32
不要唯经验论,经验并不能代表科学,特别是这种数学模型的建设上

[ 本帖最后由 lt2003a 于 2006-12-4 09:46 编辑 ]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2-4 13:15
跑题了,哥们!!现在问题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本本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之间的争论了。哈哈,有意思!!!!!!!!!!!!!!!!!!!!!!!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2-4 13:39
为增加本帖含金量,提供通过改产品结构后分析的情况。参数:重锤480KG,高度255mm,裸冲。台架试验通过。100帖提供完整结构改善方案

[ 本帖最后由 prozjx 于 2006-12-4 13:42 编辑 ]
作者: chenwuhui2008    时间: 2006-12-5 17:11
没有看过之类的帖子,值得好好学些一下,谢谢
作者: chenwuhui2008    时间: 2006-12-7 18:57
hu兄,你要教教各位兄弟呀:)
作者: 343343    时间: 2006-12-8 08:19
好东西
作者: brilliant_99    时间: 2006-12-8 16:02
ding
作者: lishufeng    时间: 2006-12-12 15:54
jijixu
作者: lwcm    时间: 2006-12-12 16:52
楼上的李工是用catia的高手了,不知对此问题有否看法。
作者: hippo1980    时间: 2006-12-13 00:00
兄弟...

感激不盡啊!

謝謝!

THANK YOU !
作者: lt2003a    时间: 2006-12-13 16:13
什么时候把你承诺的东西传上来啊
已经过50了
作者: xsysvip    时间: 2006-12-13 16:17
好的,我也顶一下
作者: 飞凡    时间: 2006-12-13 16:44
挺多做轮子的嘛   
弱弱地问一句  冲击高度是255MM吗  奇怪   那里的标准啊

[ 本帖最后由 飞凡 于 2006-12-13 16:46 编辑 ]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6-12-13 17:38
13度冲击高度是230mm啊
作者: 飞凡    时间: 2006-12-14 09:33
那46楼的冲击高度怎么说是用255MM啊  奇怪
咋个个都说要顶到100贴就出修改方案呢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2-14 11:53
释疑:高度255是本厂要求。本厂对轮毂的试验要求加载,在原负荷的基础上重锤加10%或者高度由230提高到255。这个是适应不同的客户要求。日本零售轮毂我们一般采用提高冲击高度的方法,VIA用的高度是230mm,而我们要求我们的产品必须过255mm的高度。就是说:对出厂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备铸造、热处理工艺不稳定造成的危险。
作者: 飞凡    时间: 2006-12-14 18:06
总算明白 !
33796916轮毂群    欢迎加入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6-12-14 21:09
日本每年都会在零售市场抽调一批产品做试验,如果试验不合格,会要求供应商全部回收,这样对企业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做日本零售轮要求特别小心。
作者: dfjr    时间: 2007-1-15 22:51
我也来帮你顶啦!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7-2-17 16:46
这也被你看到了,谢谢
作者: 西西里多多    时间: 2007-3-6 12:02
期待下文
作者: zs11    时间: 2007-3-7 10:49
向大侠学习
作者: tgbyhn    时间: 2007-3-9 19:01
向高手们学习
作者: mimang    时间: 2007-3-10 22:02
学习学习
作者: chinapainter    时间: 2007-3-11 10:58
我也鼎鼎  两为老大
作者: taojuntao    时间: 2007-3-12 20:14
thanks thanks
作者: jybj001    时间: 2007-3-14 14:18
我们以前给小马做的轮子,都是加载的,一般是250mm
而且要求也是很高
作者: jybj001    时间: 2007-3-14 14:41
而且对于轮毂的有限元分析来说,很多东西都是一个工厂的核心技术,谁掌握的好,谁就可以超越别人,毕竟试验的成本太高了,一般的工厂一个月都有6、7千只车轮用来做试验。
所以看到老大们在这里讨论,感觉真是很好
作者: boz888    时间: 2007-3-15 14:42
这种有技术含量得东西,值得推广
作者: longjue1984    时间: 2007-3-15 18:02
标题: 请问
胡老大,您好.小弟有个问题想请教,CATIA中是否有像PRO/E中相似的贴图命令(比如画个长方体,能否在各个面上贴上不同的图片),希望得到您的指导.留下邮箱:62391028@163.com
作者: autoepoch    时间: 2007-3-18 16:45
dingding
作者: acc_lxf    时间: 2007-3-19 10:52
5楼的朋友,你做冲击实验怎么加了那么大的块???
作者: 58CAD    时间: 2007-3-19 13:20
我只是看看!谢谢!
作者: ggj5883    时间: 2007-3-25 11:45
都是高手,希望以后可以多给菜鸟指教
作者: prozjx    时间: 2007-3-26 13:24
75楼的朋友,我在3D中设置重锤的密度为1000KG/M3,然后再设置一个函数定义重锤的高度。这样就很方面的改动重锤的重量,而且重锤的横截面积也比实际少很多。在实际上是铸铁,所以看起来没这么大。其实这个问题不大重要。
作者: zhouparis    时间: 2007-4-9 21:45
顶下了呵呵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7-5-14 11:13
好久没来了,顶一下,有兴趣的朋友请加入CATIA群:40149594

[ 本帖最后由 hu2lei3 于 2007-5-14 14:20 编辑 ]
作者: Rimes    时间: 2007-5-21 21:37
多謝高手分享,希望能對分析出來的數具有更不同的解讀!
作者: yxhello    时间: 2007-6-4 12:42
好东西啊,,就是深了点,,有没有基础的
作者: liao888kimo    时间: 2007-6-12 19:58
谢谢
作者: as4166    时间: 2007-8-24 20:20
再顶
作者: dd6118    时间: 2007-9-14 15:01
咋还没到100?
作者: zhanggaoping    时间: 2007-9-21 16:25
ding
作者: jerryhand.tang    时间: 2007-9-23 11:04
十分感谢各位的慷慨
作者: zgd1030    时间: 2007-9-24 09:26
谢谢LZ分享
作者: qwli    时间: 2007-11-7 08:35
大继续顶,百佘楼后能出成果
作者: hjs043    时间: 2007-11-16 21:28
都是些热血青年,就是觉得太深奥了。
作者: lvluxiao    时间: 2007-11-17 10:27
那么好的贴,只好顶了
作者: vfvf2005    时间: 2008-6-18 22:22
现在才91楼而已啊。
谁帮忙把好东西顶出来
作者: lianshan    时间: 2008-8-26 21:58
难道真的要等到100L呀
作者: hyf_hi    时间: 2008-9-4 10:27
急切盼望到100楼啊
作者: thermos-1981    时间: 2008-9-11 10:48
我来帮忙   顶 到100
作者: skyblueblue    时间: 2008-9-11 16:43
我也来!不过帖子都很长时间了
作者: yuxinke    时间: 2009-3-22 23:35
不要保留的太多 吊胃口不好啊
作者: yuxinke    时间: 2009-3-22 23:35
不要保留的太多 吊胃口不好啊
作者: hotea    时间: 2009-3-23 22:47
好像等到了……
作者: hu2lei3    时间: 2009-3-24 15:07
1# hu2lei3
本人信守承诺,现将详细版上传:https://www.icax.org/viewthread.php?tid=465360&page=1&extra=
作者: yxhello    时间: 2009-3-25 13:37
这个很好,要继续啊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