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AutoCAD技能檢定練習24
[打印本页]
作者:
Joseph Lin
时间:
2003-7-7 09:12
标题:
AutoCAD技能檢定練習24
請baiyears兄代貼Exercise25
或許你曾看過AutoCAD高手plot的工作圖,裡面包含除了上、正、左三個平面視圖外,右上角還有一個
東南視角的3D圖。心中納悶著他是怎麼作到的?應該會很費時的吧,敢情不是借助了什麼特殊的軟体?
抱歉了!以上的猜測都錯了,它既一點都不費時,也不勞任何額外的軟体就能作到,它只需要一張3D圖
就搞定了。AutoCAD R14以後就加強配置(Layout)空間的功能,目的就是要解決以上所述的問題,奈何大
部份user還是我行我素,反正習慣了一張紙列印一個視圖,下遊現場的工作人員也沒啥意見,至於如要
將各視圖列印在同一張紙上,利用外部參考或Wblock insert等方法也可作到,當然如何加進3D視圖或每個
視圖具備不同的縮放率及Ltscal等當然是有疑問,反正別人也不會,多了一個不懂的人地球不是也轉得好
好的,何必要跟自個兒過意不去?
acad2000把配置功能的update列為重大的更版改進項目,而其更直接也更易於操作的特點,的確值得贊賞。
如今我們只須按繪圖區下方的「模型」與「配置」按鈕便可遊走於模型與圖紙空間,而在視埠上快按兩下
左鍵,即可由圖紙空間切換至浮動模型空間,反之在浮動模型空間的視埠外快按兩下左鍵便會返回圖紙空
間,不必再死記指令確時十分方便。綜合上述的原理,我整理出一套配置(圖紙)空間與模型空間的作業程序
供大家參考:
1. 在模型空間中繪好3D圖。
2.按「配置」鈕切換至圖紙空間。
3.指令MVIEW→選擇視埠分割的方式。
4.在分割視埠中快按兩下左鍵,使之變成浮動模型空間→可隨意變更其視景(平面或等角)。並利用ZOOM
(nXP)作適度的縮放。
5.在浮動視埠外快按兩下左鍵返回圖紙空間→填上剖面線、標註尺寸、作圖層設定和插入圖框。
6.必要時將視埠框線指定為一個圖層,然後將該圖層off掉,使之看起來來較合乎平常的繪圖習慣。
-------------------------------------------------------------------------------------------------------------------------------------------
圖紙空間的特性
特性比較 傳統模型空間 圖紙空間 浮動模型空間
TILEMODE=1 TILEMODE=0 TILEMODE=0
=========================================================================================
視埠特性 非重疊視埠 浮動視埠 浮動視埠
--------------------------------------------------------------------------------------------------------------------------------------------
視埠畫面分割 VPORTS MVIEW 無法再分割
--------------------------------------------------------------------------------------------------------------------------------------------
TILEMODE 打開=1 關閉=0 關閉=0
--------------------------------------------------------------------------------------------------------------------------------------------
同時輸出多個視埠 單一 Yes 單一
--------------------------------------------------------------------------------------------------------------------------------------------
關閉某一浮動模型 以Tilemode=0切換至圖紙 以Mspace切換至符浮動模 以Pspace切換至圖紙空
視埠之特定圖層 空間或浮動模型(視原圖 型空間,以Tilemode=1切換 間,以以Tilemode=1切換
紙空間狀態而定) 至非重疊模型空間 至非重疊模型空間
--------------------------------------------------------------------------------------------------------------------------------------------
適合擺放之圖元 所有圖元 圖框及文字註解 2D及3D物件圖元
---------------------------------------------------------------------------------------------------------------------------------------------
*** Plot 時 Hide 效果是否顯現→與 Monitor 顯示之狀態無關。
1. 模型空間→出圖設定值→勾選「隱藏出圖」。
2. 圖紙空間→指令MVIEW→H(hide)→ON
......................................................................................................
Quiz 25
26. 半徑H的長度為何?
(A)52.663 (B)53.663 (C)54.663 (D)55.663
27. 小圓A之圓心到D點的直線距離為何? mm
28.圓弧C的弧長為何?
(A)104.843 (B)104.384 (C)104.348 (D)104.438
29.斜線區域E的周長為何? mm
30. 斜線區域E的面積為何? mm2
作者:
baiyears
时间:
2003-7-7 10:48
Exercise25
作者:
f5
时间:
2003-7-7 15:07
26. 半徑H的長度為54.6627
27. 小圓A之圓心到D點的直線距離為90.5506 mm
28.圓弧C的弧長為104.8427
29.斜線區域E的周長為322.5221 mm
30. 斜線區域E的面積為5842.5407 mm2
作者:
Joseph Lin
时间:
2003-7-7 17:09
完全正確,近來功力進步不少,恭喜恭喜!!
作者:
f5
时间:
2003-7-7 19:29
Joseph Lin wrote:
完全正確,近來功力進步不少,恭喜恭喜!!
谢谢林先生赞扬,题目清楚就好做
作者:
Joseph Lin
时间:
2003-7-9 13:49
這道題目是1998年的考題,那時acad2000還尚未出生呢。
如以前有用心在作練習,應該覺得不過爾爾才對。
如有須要求助何不勇敢提出,讓大伙兒來替你解惑。
寧可叫人笑一時,不要讓人笑一世!
作者:
文龙
时间:
2003-7-10 11:00
好题!
作者:
baiyears
时间:
2003-7-10 21:24
附件:
作者:
LUODANYAN
时间:
2003-7-17 08:46
可是上面的两个角应该怎么画啊?好像位置确定不了哦::?::?
作者:
jari
时间:
2003-7-17 09:40
不错,花了点时间
作者:
Joseph Lin
时间:
2003-7-19 11:50
【可是上面的两个角应该怎么画啊?好像位置确定不了哦】
參考H標註就知道圓心位置了。
作者:
wayne
时间:
2003-10-1 16:42
26,(C)半徑=54.6627
27,距離=90.5506
28,(A)長度=104.8427
29,周長=322.5221
30,面積=5842.5407
作者:
corneringF
时间:
2003-11-15 10:43
104.8427
做题渐入佳境
作者:
角度
时间:
2003-12-6 23:57
日
此图象睾丸
作者:
goodxxw
时间:
2003-12-8 22:01
半徑H的長度54.663
27. 小圓A之圓心到D點的直線距離為何 mm
28.圓弧C的弧長104.843
29.斜線區域E的周長為330.008mm
30. 斜線區域E的面積為5835.674 mm2
作者:
糯米雪糕
时间:
2003-12-9 13:48
ok
作者:
imaya
时间:
2004-6-13 02:34
习习
作者:
zsrzsrzsr
时间:
2004-6-28 20:05
作者:
zsrzsrzsr
时间:
2004-6-28 20:06
作者:
滕彬
时间:
2004-6-29 18:40
滕彬
作者:
zzw2901
时间:
2004-7-5 11:08
26. 半徑H的長度為何?
(C)54.663
27. 小圓A之圓心到D點的直線距離為何? mm
90.551
28.圓弧C的弧長為何?
(A)104.843
29.斜線區域E的周長為何? mm
324.259
30. 斜線區域E的面積為何? mm2
5894.150
作者:
XHYZ758
时间:
2004-7-6 16:40
高手们,后面的R38怎么画出来呢,请教一下,谢谢。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