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原创】笔记本设计资料交流 [打印本页]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19 14:19
标题: 【原创】笔记本设计资料交流
这里的帖子真得很好,不过做NOTEBOOK的内容很少,而且很多都是零零碎碎的,很希望搞NB的朋友能够在这里集合,分享交流彼此的东东!
我开个头!
作者: bes0405    时间: 2003-11-19 14:33
DING
  
兄弟在後頭看看!!
作者: Alan    时间: 2003-11-19 14:35
bes0405 wrote:
DING  
   
  兄弟在後頭看看!!

  
我也看看!
  
看看你设计的本本!:^)
作者: bes0405    时间: 2003-11-19 15:59
先保密!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1-19 16:10
ding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19 16:26
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大陆的笔记本厂商都是给台湾工厂OEM/ODM的,可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技术真真正正的自主研发一台笔记本,也许有些夸张,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和承认的现实,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台湾的OEM/ODM厂商走到前台来,我们的产业将不可想象!知道这里的朋友很多,希望我们多多交流,为我们中国人争口气!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0 14:48
从事NB的兄弟姐妹们,大家都来交流交流哦!
很多资料是从在台资工作的朋友那里搞到的,还是大五码的!
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多多支持哦,谢谢!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1-20 14:51
不顶你的,还有谁可以顶的
作者: tang-1    时间: 2003-11-20 16:24
我顶
作者: janggz    时间: 2003-11-20 17:17
VERY GOOD
還有嗎?
我們都需要
作者: xieyunbo    时间: 2003-11-20 18:02
謝謝你,真的希望我們能快點成長起來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0 18:56
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们知道,标准是由美日霸领,技术制造是由台日控制,而我们国内的笔记本目前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真的,甚至我们现在所用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都需要去用台湾厂的!!
台湾的经济经历了拷贝经济时期----泡沫经济时期----制造经济时期-----资本经济时期----管理经济时期。如果说现在的台湾基本上处在资本经济时期的话,那么我们呢?
我想我们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管我们在那里,大家共同努力吧!
作者: martinyan_1975    时间: 2003-11-20 21:05
ding
作者: ljc46524    时间: 2003-11-20 21:21
看资料都是一些研发设计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如果你在外资厂做过一段时间你就不会这样想的了。我在这家台资厂做了快十年了。我以为现在的大陆工程师有一些已经很强了。国产有的NB做得也很不错的!
作者: bes0405    时间: 2003-11-21 09:51
現在的我們都需把台日那些好的東東給學過來;
畢竟在技術上他們領先十年;
在設計理念上領先二十年.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1 10:27
国产的有没有有没有自己做的呢?如同手机,很多都是贴牌的。我想,大家不难想象吧,想同方,方正,紫光那些,就那么几年的时间,能够有技术实力做自己的NB么???包括LENOVO,也只是给外观效果图,剩下的都留给台达,仁宝,大将了!不过,有一点可以向大家透漏,LENOVO正在加大研发力量,争取在2004年底能够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主研发(非所谓的什么联合研发)的NB。
ljc46524老兄,请多多指教!
(附件为LCD设计参考资料)
作者: fredstar    时间: 2003-11-21 10:39
呵呵,尤哥,關注著你,祝你成功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1-21 10:40
garfield_you wrote:
国产的有没有有没有自己做的呢?如同手机,很多都是贴牌的。我想,大家不难想象吧,想同方,方正,紫光那些,就那么几年的时间,能够有技术实力做自己的NB么???包括LENOVO,也只是给外观效果图,剩下的都留给台达,仁宝,大将了!不过,有一点可以向大家透漏,LENOVO正在加大研发力量,争取在2004年底能够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主研发(非所谓的什么联合研发)的NB。  
  ljc46524老兄,请多多指教!  
  (附件为LCD设计参考资料)

  
     ::y     有道理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1 14:03
看到我们这里有好多的前辈哦
希望多多有东西给我们分享哦
作者: mustang    时间: 2003-11-21 23:50
感激分享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4 17:32
大家的反映似乎没有想象的强烈的!
今天开会,老大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了为民族产业的崛起而努力的境界,想一想,当年我们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希望吾辈多努力,承担民族复兴的脊梁!
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过如此振奋人心的话,似乎我们一帮年轻人有了一些共鸣了.
工作吧,同志们!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4 18:31
在NB的LCD设计中,考虑的因素相对BASE部分来说,是要少一些,但是,同样,我们的LCD的设计部分也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下面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些参考!
作者: langqizhu    时间: 2003-11-24 20:21
谢谢
作者: 750910    时间: 2003-11-25 00:33
谢谢!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1-25 09:09
我认为结构设计部分的话,大陆与台湾的差距不远。但大陆工程师的敬业精神其相比还有点距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1-25 09:10
garfield_you wrote:
大家的反映似乎没有想象的强烈的!  
  今天开会,老大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了为民族产业的崛起而努力的境界,想一想,当年我们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希望吾辈多努力,承担民族复兴的脊梁!  
  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过如此振奋人心的话,似乎我们一帮年轻人有了一些共鸣了.  
  工作吧,同志们!

  
有时间我交流,我们是同行,努力吧,兄弟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1-25 09:11
davidlfxu wrote:
我认为结构设计部分的话,大陆与台湾的差距不远。但大陆工程师的敬业精神其相比还有点距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

  
          ::y::y::y::y::y::x::x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5 09:19
davidlfxu wrote:
我认为结构设计部分的话,大陆与台湾的差距不远。但大陆工程师的敬业精神其相比还有点距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

  
小弟以前在鸿海,对此颇有同感!台湾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大陆)真TM迷乱,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工作是很敬业的。说一点题外话,如同日本,过分的崇尚工作的同时就会带来其他的问题,那就是色情文化!嗬嗬!!!
兄台,请多多指教哦!
作者: robortshao    时间: 2003-11-25 10:42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作者: jxgolden    时间: 2003-11-25 10:50
感激分享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5 17:50
有感于国产本本的恶劣贴牌行为
https://www.sundigi.com/article/tips/tipspage.asp?ga_id=1225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几个比较有实力的国产笔记本生产厂商各自推出了其迅驰系列的主打产品:
  
清华同方超越F5600,京东方T3600,八亿时空M7500D,TCL L9200。由于工作关系,这四款本本我都不同程度的使用过,可以说比较有发言权,因此有些话就不吐不快了。
  
四款本本相同点列举(也许还不止这四款呢)
  
1、体积与重量惊人相似,312 * 273 * 27.5 mm 2.2kg(不含电池),误差不超过正5mm、0.2kg。
  
2、布局完全一样,散热口,所有接口的位置,电池位置,光驱位置,开关及快捷键,指示灯位置,就连本本底部螺丝的位置都完全一样。
  
3、触摸板及三个按键都一样的尺寸,包括中间那个不能用的上下滚动键。
  
4、硬件配置:一水的迅驰1.3-1.4,256m内存,内置光驱,30-40G 4200转硬盘,35万摄像头,14寸LCD,4400毫安电池。
  
5、电池使用时间经MobileMark2002测试为3小时14分至3小时26分之间,这不是迅驰产品应有的表现吧,但却成为这四款“同母异父”产品的“血缘”体现。
其他的雷同点我也懒得说了,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们是同样的产品模具设计及配置型号(估计为台湾)拿到大陆来进行的不同贴牌组装生产。如果这四款产品摆在你面前,合上时还能分辨出来,不会觉得雷同,毕竟还没有厂商敢于把笔记本电脑顶盖都作的一模一样,但当你打开后,我相信即使是高度近视的人都能立刻看出他们几乎是同样的产品!在我的实际使用中,性能也几乎没什么区别,就连缺点都一样。
  
也许是我见识太少学问太浅,也许是我年轻气盛压不住火,也许别人早已习以为常,也许他们要顾及与厂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我实在是感到气愤,这也算是生产吗?!这也算是响当当的国产电脑制造商推出的主力产品?!这种产品也好意思开新闻发布会堂而皇之的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且卖得还那么贵?!(11000-13000之间)以我个人的愚见和浅薄的学识认为:这纯属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愚弄、坑害以及践踏,是厂家极不负责的行为,同时也是厂家对自己品牌的自我毁灭!
  
我真想问问这些厂家有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有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有没有作为产品提供者对消费者最起码的责任意识,有没有振兴民族工业的勇气和决心。不知道这些厂家自己的职员用不用他们的这些“主力”产品,不知道当看见国内的消费者都去购买洋货时他们会不会脸红,不知道他们敢不敢在没有任何暗箱操作的前提下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与国际品牌比试一下。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国产化、本土化,这就算是国产笔记本?如果自知研发实力、生产能力与国外大厂尚有差距,那不如潜心研究、虚心求教,或是干脆作回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要看着消费数码产品这块肥肉眼馋,不要推出这种“同母异父”似的相似产品,不要再糊弄我们那本不富裕的消费者了!
  
我很庆幸,我没有购买这样的笔记本;但我也很悲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没有支持国货而买了一个洋货本本;但我更悲哀,我们竟然有这样的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厂商,竟然有这样幼稚不健全的民族产业!我知道这里的网友大多是很有正义感很爱国的,经常为买国货还是洋货争的面红耳赤,其实,并不是我们不爱国,也不是我们不想买国货,事实是这样的国货即使我们用起来也不会有丝毫的骄傲自豪的感觉。在中国,我相信笔记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一件小商品,买笔记本的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我们购买时就要精挑细选,就希望物有所值,这样的一笔笔饱含每一个消费者血汗的钱,那些国产厂商他们挣得不觉得有愧于国人吗?
  
平心而论,如果单独看四款中的任何一款产品(其实就是一款产品),性能还算是国产本本的佼佼者(姑且算他们是国产)。说实话,当我接到第一款本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很是欣慰,因为它性能稳定,使用舒适,而且还有一些人性化的设计,配置也算中高档次,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需要,只是有一些小的不足,价格也适中(其中有一款搭配普通光驱售价是不足万元的),我当时真地为国产笔记本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而高兴。但是,一个星期后,当我接到第二台笔记本时,我傻眼了,第三台,无语,第四台,苦笑,如果再有第五台或更多的话,我就要疯掉了(我不是搞评测的)。我也敢做个预测,这几款笔记本一定会囊括很多IT媒体的多项年度大奖,到时一定会大肆吹嘘的,只管看着好啦,至于为何能击败众多洋货而揽得桂冠,那自然是要大把的掏银子了。
  
其实我早就应该见怪不怪了,因为如此的国产化又何止是笔记本呢,小到手机大到汽车,这几年扯着脖子叫得越欢的就恰恰是这种贴牌现象越严重的领域,我不知道那些用着波导、科健、TCL,开着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一汽奥迪的人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支持了国货而感到高兴。在IT界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SONY的笔记本产自江苏无锡,IBM部分产自深圳,DELL产自厦门、上海,而我们的“国产”本本却产自韩国或台湾(台湾当然也可算作国产,但咱们的GNP、GDP却没把台湾算在内吧)。我们的生产厂家是三流的设计队伍,二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市场公关人员。一件产品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市场策划、推广,营销渠道的建立,比起国外厂商可轻松了不少啊。
  
国人是宽容的,如果国内厂商真的是自主研发,潜心研究,精心打造而推出的产品,哪怕是有再多的问题,国人也心甘情愿的只当是替他们交了学费,全当是为民族产业的振兴作了贡献。但即使是贴牌现象严重的手机制造业也未见如此严重的同时间大规模抄袭现象呀,这钱恐怕早就让鬼子们赚走了吧,国产厂商只是充当了鬼子们的挣钱工具,到头来大部分还得交还给鬼子。
  
我是一个普通人,肩上没有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身后没有对国货质次价高的叫骂指责,脚下没有产品国产化的曲折道路,耳边也没有洋货对国货杀气腾腾的叫喊之声。但我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有眼力揉不得沙子的倔强脾气,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迫意愿,更有着作为华夏儿女对国货殷殷期待的目光!希望有一天我不再愤怒,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自豪,希望这一天不会太远,希望这一切不会只是希望。
作者: bes0405    时间: 2003-11-25 18:57
兄弟!!
  
我不頂還能做什麼!!
  
不過最近我們公司快有一款產品要出來了!!
  
雖然是在TW廠做的,但是從設計上來說;全部是大陸的人來從事技術上的研發.
  
12.1"
  
年底前上市!
  
目前測試中.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1-25 19:12
bes0405 wrote:
兄弟!!  
  
  我不頂還能做什麼!!  
  
  不過最近我們公司快有一款產品要出來了!!  
  
  雖然是在TW廠做的,但是從設計上來說;全部是大陸的人來從事技術上的研發.  
  
  12.1"  
  
  年底前上市!  
  
  目前測試中.

期待中,希望能够一睹为快哦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1-25 21:13
garfield_you wrote:
   
  
  小弟以前在鸿海,对此颇有同感!台湾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大陆)真TM迷乱,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工作是很敬业的。说一点题外话,如同日本,过分的崇尚工作的同时就会带来其他的问题,那就是色情文化!嗬嗬!!!  
  兄台,请多多指教哦!

  
兄弟不要太急,先抄,再研发,这有一个过程,一是我们要加强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能力,我注意到国产的一些设计不注重小节。其实一个产品不是由设计者一个从决定的。它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能力体现,如成型的设备,成型的材料,成型的工艺,成型的模具以及产品的设计能力。但从上述五点来讲我觉得我们都做得不够,有努力的目标啊、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1-26 09:04
bes0405 wrote:
兄弟!!  
  
  我不頂還能做什麼!!  
  
  不過最近我們公司快有一款產品要出來了!!  
  
  雖然是在TW廠做的,但是從設計上來說;全部是大陸的人來從事技術上的研發.  
  
  12.1"  
  
  年底前上市!  
  
  目前測試中.

  
快点嘛::y
作者: quitlcyy    时间: 2003-11-26 14:16
谢谢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1-26 15:37
兄弟们们有好点西就上啊!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2 13:08
到深圳出差,今天回到北京了
看到这个帖子掉下来了,大家多多支持亚
作者: zle77    时间: 2003-12-2 13:59
目前的狀況是:技術在轉移,這是包括台灣資深的一些設計者也認同的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相關的配套廠商也需要轉移,包括模具,成型,輔件,等,豐富的廠商資源對開發有很大幫助
作者: langqizhu    时间: 2003-12-2 14:07
很好,学习中。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2 14:27
没错,我们公司刚刚从台达挖了三个台湾人过来.
在深圳的感受就是,资源非常的丰富,不象在北京,要什么没有什么,对于研发来说,很是不利!
大家多多努力!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2 14:59
garfield_you wrote:
没错,我们公司刚刚从台达挖了三个台湾人过来.  
  在深圳的感受就是,资源非常的丰富,不象在北京,要什么没有什么,对于研发来说,很是不利!  
  大家多多努力!

  
::y::y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2 16:19
garfield_you wrote:
没错,我们公司刚刚从台达挖了三个台湾人过来.  
  在深圳的感受就是,资源非常的丰富,不象在北京,要什么没有什么,对于研发来说,很是不利!  
  大家多多努力!

  
三个台湾人干什么的,不要是烂人啊!否则就都联想的牌子。
台达一般是做什么风扇以及电源等产品,不知你们挖的是哪
路高人,如去解决噪音,是扯蛋。你们还不如从IBM去挖一个
从北大毕业的噪音学博士,其实台湾人不一定的神。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2 17:42
好吧!我们还是谈笔记本的散热问题吧!
  
随着移动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强,笔记本所发出热潮更加逼近我们。在台式机中,散热一般也只是电脑用户关注的对象,因为在台式机中,散热并不存在什么技术上的瓶颈。而笔记本就不同了,在性能与便携性对抗中,散热成为最关键的因素,笔记本散热,其实一直就是笔记本核心技术中的瓶颈。  
  
热量从哪里来?
  
  曾经引起争论的台式机处理器不仅能够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而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性价比解决方案。但由于台式机处理器的耗电、发热量较大,所以使用在笔记本电脑中就可能因散热不良而引起故障,这也是Mobile版处理器存在的理由,。而早期“M”版本处理器采取以性能换温度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散热问题,但相对低下的性能实在令人头疼。毕竟在方便性满足后,人们对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许多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都消耗多于20W的电力,如最新的Mobile P4-M,虽然采用最新的一些技术,使得整体平均能耗可以下降到2W,但是其峰值功率依然在30W左右。这些消耗掉能量最后都将作为热量散发出来。不要认为处理器是笔记本电脑中发热量最大的部分,事实上处理器所散发的热量仅占内部整体发热量的7%左右。之所以强调处理器的散热方式是因为它是一个集中散热的产品,如果散热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导致整机报废(处理器烧毁),所以我们将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性能好坏集中在处理器上。
  
  早期处理器能耗较低(Pentium时代),不需特殊处理散热部分,只要简单采用被动散热即可满足处理器的散热需要——即采用散热片足矣。在进入PentiumⅡ时代后,这种方式显然不能有效降低处理器核心温度,于是主动散热方式开始使用在笔记本电脑中。早期的主动散热依然局限在风扇+散热片的组合,该组合热效率低且体积、功耗都偏大,所以在进入高性能的Pentium Ⅲ处理器时代后各种新的散热设计进驻笔记本电脑内部,而到了P4-M,设计功率达到30W,散热,更是迫在眉睫。
  
早期散热结构(风扇+散热片)
  
  长久以来,散热问题一直是笔记本电脑最大的技术瓶颈,因为它关系到笔记本电脑的稳定度,许多不明原因的死机都是因为散热问题无法解决。今年3月4日,英特尔公司的移动P4处理器一推出,几乎所有的笔记本电脑厂商都纷纷推出了采用P4处理器的机型。但是在享有更强运算能力的同时,高耗电量和散热量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紧随而来,成为让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最头疼的事情。移动P4芯片无疑成为考验各大品牌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的试金石,
  
我将慢慢将一些笔记本散热的东东放上去,其条件是大家努力顶啊!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2 17:43
davidlfxu wrote:
   
  
  三个台湾人干什么的,不要是烂人啊!否则就都联想的牌子。  
  台达一般是做什么风扇以及电源等产品,不知你们挖的是哪  
  路高人,如去解决噪音,是扯蛋。你们还不如从IBM去挖一个  
  从北大毕业的噪音学博士,其实台湾人不一定的神。

分别是结构,散热,电子的各一个,他们都在台北办事处工作,只是大陆有项目的时候他们要到这边来协作。lenovo对于他们的选择当然也是很费心思的。他们的水平都要还不错的了,也是工程师。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2 17:49
garfield_you wrote:
   
  分别是结构,散热,电子的各一个,他们都在台北办事处工作,只是大陆有项目的时候他们要到这边来协作。lenovo对于他们的选择当然也是很费心思的。他们的水平都要还不错的了,也是工程师。

  
你们的电脑已卖到台湾去了吗?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2 17:51
garfield_you wrote:
   
  分别是结构,散热,电子的各一个,他们都在台北办事处工作,只是大陆有项目的时候他们要到这边来协作。lenovo对于他们的选择当然也是很费心思的。他们的水平都要还不错的了,也是工程师。

  
我认为从市场考虑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吧!从结构与散热来讲,我只觉得其制造工艺上比大陆优秀,其设计能力不一定比大陆好!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2 18:36
我想我们之所以请台湾人,一方面是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一些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他们的丰富的资源来帮助我们。纠正一下,他们是广达的!
作者: ly7654321    时间: 2003-12-2 21:09
顶!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00:38
garfield_you wrote:
我想我们之所以请台湾人,一方面是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一些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他们的丰富的资源来帮助我们。纠正一下,他们是广达的!

  
a good idea! ding!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08:38
积极参与中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08:46
pc------
  
很多朋友认为,要快速排出机箱内的热空气,多加几个机箱风扇就可以了,这是个认识的误区,实际上,过多的机箱风扇,或者风扇安装不当,可能会导致机箱内空气流动紊乱,反而降低了散热效果。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风道这个概念。简单点说,风道就是空气在机箱内运动的轨迹。合理设计的风道,可迅速带走机箱内的热空气。北方的朋友可能都很有体验,冬天巷子里的风比开阔地方的风大得多,也特别冷,这时巷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道。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09:09
lf_520 wrote:
pc------  
  
  很多朋友认为,要快速排出机箱内的热空气,多加几个机箱风扇就可以了,这是个认识的误区,实际上,过多的机箱风扇,或者风扇安装不当,可能会导致机箱内空气流动紊乱,反而降低了散热效果。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风道这个概念。简单点说,风道就是空气在机箱内运动的轨迹。合理设计的风道,可迅速带走机箱内的热空气。北方的朋友可能都很有体验,冬天巷子里的风比开阔地方的风大得多,也特别冷,这时巷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道。

  
我已经说过了,系统的layout问题,尽可能减少紊流,回流,及涡流等现
象,尽可能地利用好风扇,并不是风扇越多越好!但如果只用一个60风
扇其解决散热(大于3.0G CPU)是不可能的。风扇多是不行的,但没有足
够的风量是万万不行的。
作者: bes0405    时间: 2003-12-3 09:13
廣達的NB是比較有名的!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09:18
散热的基本知识:
  
  散热,我们在台式电脑中已经接触很多了,无外乎就是一个热量传递过程,也就热传导、对流、辐射等几种方式,通常在电脑中应用到的就是风冷技术,而在笔记本中,风冷依旧的主要的散热方式,不过由于它的空间和耗电量的局限性,热管散热技术被普遍应用到笔记本电脑中。因此,在笔记本中,绝大数的散热方式:风扇+热管+散热板的组合。
  
风扇:  
  
  风扇是起着强制对流的作用,属主动散热方式。风扇容量是在零压力的时候( 无气流阻力时)被确定的. 实际上每个风扇都有它独特的风压/风量曲线。
  
  ‘M0’ 指零风阻时的风流量,‘P0’ 指风阻为无限大的时候的静态压力。更大的风扇直径或者更高的转速用以提高风扇的容量。容量由其直径,扇叶的斜度还有转速RPM所决定,风扇的噪音则受RPM和扇叶的斜度影响。一个确定了容量的风扇可以通过提高提高直径来降低RPM和扇叶斜度,增大直径同时也降低也噪音。
  
  目前风扇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轴向型风扇Axial (fan) 和辐射型风扇(离心鼓风机)(Centrifugal - blower):
  
轴向型风扇  
  
  轴向型风扇,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可以通过调节RPM来调节风量,气流有涡流,机壳的阴影效应,占用体积大,存在气流的耗尽层。
  
   
辐射型(离心鼓风机)  
  
  辐射型(离心鼓风机)风扇具有薄的叶片,没有涡流,气流方向性好,气流密度较高,点用体积小,技术较新,成本相对高,声学噪音受叶片的几何形状影响较严重。
  
  在笔记本中,由于空间不够,加上噪音的影响,辐射型风扇被普遍采用。而且也不能象台式机中那样对着CPU吹,这样会将排出的热吹到其他元件上,如硬盘或电池。而且空间太小,也不难形成对流,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将风扇移至于主机旁边,如此便可排出热风并吸入冷风来散热。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09:31
davidlfxu wrote:
   
  
  我已经说过了,系统的layout问题,尽可能减少紊流,回流,及涡流等现  
  象,尽可能地利用好风扇,并不是风扇越多越好!但如果只用一个60风  
  扇其解决散热(大于3.0G CPU)是不可能的。风扇多是不行的,但没有足  
  够的风量是万万不行的。

  
那你是根据什么来算这个FAN的CFM的呢::?::?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3 10:51
散热在nb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风扇的设计包括散热module的设计都很重要,无论怎样的减少空间,都需要留给散热modlule足够的位置!
提供thermal module设计准则供大家参考!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12:54
不错!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3:40
garfield_you wrote:
散热在nb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风扇的设计包括散热module的设计都很重要,无论怎样的减少空间,都需要留给散热modlule足够的位置!  
  提供thermal module设计准则供大家参考!

  
这是广达的标准吗?我认为硬盘定的标准可能太低了一点,象60度的话
很容易超标啊!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14:31
davidlfxu wrote:
   
  
  这是广达的标准吗?我认为硬盘定的标准可能太低了一点,象60度的话  
  很容易超标啊!

  
有意思:::g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5:28
lf_520 wrote:
   
  
  有意思:::g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6:47
热管散热是一种利用相变过程中要吸收/散发热量的性质来进行冷却的技术,1963年由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G.M.Grover发明了,并由IBM最初引入笔记本中。
  
  典型的热管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将管内抽到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加热段),另一端为冷凝段(冷却段),根据需要可以在两段中间布置绝热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热量由热管的一端传至另一端。
  
  热管适用的场合:
  
1、在热源附近缺乏散热空间
2、需要从多个热源处进行有效的散热
3、在密闭的空间内进行散热
4、短时间大量散热
5、具有活动的部件
6、要求体积小并且质量轻的设备
  
  热管散热技术在笔记本电脑中被广泛应用,以IBM ThinkPad最为常见。最近也开始走入台式机中。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6:48
散热板:
  
  和台式机不同的是,笔记本中的散热片不可能做的那么厚,为了保证散热面积,一般是做的薄而大,因此称之为散热板,将散热片作得如此大,就是希望能将笔记本电脑中处理器的集中于一点的热量传递到整片散热片上。主机板的底部和上部,各有一块金属散热板,在CPU的位置,有协助散热的系统,接收来自处理器产生的热,并将它导入热管,这些高热经由热管,沿着整块金属散热板加以传导,甚至在LCD背部也有一块散热板,协且散热。
  
  位于主机板上部的散热板,和键盘接触,热就会从键盘排出。热管收集由CPU散发的热量并且带到散热板上,同时由一个风扇把冷却空气吹向散热片带走热量。
  
含散热片与热导管的散热板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笔记本散热的基本形式,即CPU上覆盖的散热片收集由CPU散发的热量,并且能过热管带到散热板上,同时由一个风扇把冷却空气吹向散热片带走热量。
  
  远端热交换为鳍状架构,提供最大散热面积,用风扇形成系统与RHE (远端热交换,Remote Heat Exchange)间的导流。如果笔记型电脑的外壳用镁合金做成的,也可将它作为散热板使用。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3 17:30
明日之星 PCI-Express  
既是intel将要推出的下一代pci,称为new-card.
目前市面上一些高速的总线计有Fiber channel、Giga ethernet、S-ATA、AGP等。传输速度已进入Giga年代,唯独最广受欢迎、最流行的PCI标准却仍是停滞不前, 因此厂商都想尽办法急于提升PCI的速度。而传统的PCMCIA、Mini-PCI也因尺寸较大,无法可把现行产品再缩小化的可能;再者, PCI在电源管理上所展现出的性能也慢慢地难以支持未来的产品所需,因此所谓的第三代I/O技术(3rd generation I/O architecture)也就是PCI-Expresss最早名称,开始慢慢登场了。
现在市场上又回复当年的百家争鸣。分别有AGP、PCI-X等,而且是分别面向不同的市场。因此,急于发展一套可再次一统江湖的技术。所以在2002年Intel秋季的IDF中,FPGA大厂Xilinx正式各外界发表PCI-Express 1.0,并在两台电脑中进行DVD讯号的传输演示,正式为PCI-Express技术掀起了序幕。
  
在处理器而及储存接口的性能不断提升之下,剩下的性能瓶颈就只有对总线的改善。因此, PCI-Express的出现,是为未来十年的电脑技术发长所布局。就产品而言,PCI-Express主要定位在芯片对芯片(Chip to Chip),本区总线(Local Bus)及背板汇流挂(Backplane Bus)之应用。与PCI相比,PCI-Express展现了其更佳的效能、稳定性、软件兼容性及电源管理。而且PCI-Express更具备PCI所没有的更高延伸性与扩充性,可全面应用在Mobile、 Desktop/Workstation和Server的市场上。
  
就技术而言, PCI-Express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
  
1)Muilt Drop 变成了 Point to Point
  
2)Parallel 变成了Serial
  
3)Single Ended signal 变成了Differential signals
  
4)Common clock 变成了emgedded clock
  
这些都是针对以往PCI技术加以改良而成的。
  
PCI-Express提供每秒2.5GB的传输频宽,此一数据已经超越了市面上现时所有总线的传输效能。此外,PCI-Express配有可随时修改总线宽度的scalability特性,可提供x1、x2、x4、x8、x16和x32的汇流挂宽度选择,亦同时保有向下兼容之特性。由此可见,PCI-Express的设计特性已兼顾了未来的多元应用发展。
  
以x16为例子,其频宽为40Gbps,是用来取代现在的所有AGP之用。而在传输介质上, 目前的PCI-Express可在铜线上正常运作,而未来会进一步使用光纤技术。
  
PCI-Express的详细特性
  
PCI-Express的详细特性:
  
1)组件之间采用point to point连接方式
  
2)每一pin(插脚)提供更高的频宽,为未来的应用预留了不少空间
  
3)可提供多样化频宽选择由1x开始,目前最大支持32x
  
4)可提供多样化应用,意味从此主板上只需提供一种总线
  
5)低功耗及较佳的电源管理
  
6)支持hot-plug及hot swap技术
  
7)支持通讯上使用的QoS(Quality of service)配置设定
  
8)支持Isochronous data transfer
  
9)Packetized及layer protocol architecture
  
10)每一实体均连结提供multiple virtual channel
  
11)对所有数据链路封包提供End-to-end及Link-level data integrity
  
12)PCI-level的error handling及进阶之error reporting
  
13)可用较少之connectors用以节省空间
  
14)与PCI base相关软件层面之兼容性
  
15)提供point to point连接方式, 确保每一个连接点都可享有保证固定之频宽, 而非从前所采用之共享方式  
  
PCI-Express的优势
  
PCI-Express对于Desktop,mobile及server而言,都有数不尽之好处。对Desktop而言,厂商最在乎的不外有四,就是:低成本、高效能、软件兼容性和电源管理。较之其它平台, desktop将会是最早导入PCI-Express技术,2004年大家应该可看到配备有PCI-Express的主机板公开发售的了。
  
目前各厂商正积极开发同时支持S-ATA及PCI-Express的芯片。而且,由于PCI-Express卡的面积在设计上比传统PCI卡来得更细少,最少的PCI-Express卡的尺寸大少将会是PCMCIA卡的1/4。因此意味着Desktop及Notebook将可制作得更细更轻巧,体积相等效能及扩充性这个电脑界的神话可能将被打破!!!
  
相对Desktop而言,移动产品相信会是Sundigi朋友最关心的地方,PCI-Express可采用模块化生产,像PCMCIA那样。而且, 相对于mini-PCI, PCI-Express也有所谓的mini-PCI express 提供以下特性:
  
1)取代mini PCI
  
2)开放标准,可支持BTO/CTO解决方案
  
3)更高的频宽接口
  
4)更少之体积,更省电之设计
  
5)无线通讯需要良好的电源管理,而PCI-Express正拥有这个优点
  
相信在PCI-Express的推动下,未来更轻巧的全功能笔记本相信快将面世。
  
至于Server市场,由于厂商及企业最重视的是稳定度及可维护性,效能反而是次要,因此预料未来数年应仍是PCI-X之天下。
  
结语
  
其实说了这么多,都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颗明日之星。因为我绝对相信,未来数年,将会是PCI-Express之天下。现在先来了解一下,增加一下知识,到时就对PCI-Express便心中有数了。
  
各苹果使用者更加需要留意,PCI-Express如果真的普及起来,将来的PowerBook及G5必定会配备有此总线。因此,别以为这是PC的事,和你们无关!!!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7:57
顶!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17:59
你还没有解决硬盘的spec.温度问题?是60度吗?是广达的对吗?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3 18:25
顶吧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3 19:02
davidlfxu wrote:
你还没有解决硬盘的spec.温度问题?是60度吗?是广达的对吗?

没错!HD是60度。这个不是广达的SPEC,是另外一家台湾的厂商的。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3 20:06
garfield_you wrote:
   
  没错!HD是60度。这个不是广达的SPEC,是另外一家台湾的厂商的。

  
哪家的,这一点真的很难达到啊!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4 11:32
davidlfxu wrote:
   
  
  哪家的,这一点真的很难达到啊!

  
是苏州大将的标准!
作者: idoiwant    时间: 2003-12-4 11:42
强烈要求斑竹开发 "thermal solution"模块!介绍经验,交流icepack、flotherm软件!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4 12:15
garfield_you wrote:
   
  
  是苏州大将的标准!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该公司?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4 12:16
idoiwant wrote:
强烈要求斑竹开发 "thermal solution"模块!介绍经验,交流icepack、flotherm软件!

  
a good idea!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4 16:11
有没有什么介绍笔记本设计的网站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4 16:56
lf_520 wrote:
有没有什么介绍笔记本设计的网站

  
我过没有发现过呢,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5 10:34
苏州大将也是一家台资企业了,代工笔记本的,主要客户有NEC ,LENOVO等等,虽然没有仁宝,广达那么牛,不过在笔记本方面,从设计到制造都还不错的。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5 10:38
garfield_you wrote:
苏州大将也是一家台资企业了,代工笔记本的,主要客户有NEC ,LENOVO等等,虽然没有仁宝,广达那么牛,不过在笔记本方面,从设计到制造都还不错的。

  
联想自己设计的笔记本什么时候出来啊!不过我肯定地讲,其硬盘温度
一定会超过60度,其条件是在满负载的情况下,不要说是在idle的情况下
啊!
作者: ydccyds    时间: 2003-12-6 13:33
这是NB的结构图﹐从图上大概可了解到NB的基本结构﹕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6 14:03
ydccyds wrote:
这是NB的结构图﹐从图上大概可了解到NB的基本结构﹕

  
很不错的哦
可否有更详细的东东,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不甚感激!
作者: luoheng    时间: 2003-12-7 09:21
这是NB的结构图﹐从图上大概可了解到NB的基本结构﹕
  
我也有一樣的﹐我也在東莞﹐你是誰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7 09:27
首先先谢兄弟们积极发言!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7 09:29
感谢大家积极发言,希望大家将好的资料分享出来,共同提高。
作者: zle77    时间: 2003-12-7 16:44
ydccyds wrote:
这是NB的结构图﹐从图上大概可了解到NB的基本结构﹕

  
這是connector了,先說說這個相關的吧
  
機構工程師在建3d的時候,pcb的上面conn要根據由電子工程師提出的需求相應的conn,並用pro/e(本人用它)建模型,組裝進整個組件中,此時注意:要盡可能的把各個pin都畫上,以便檢查,防止干涉發生,找conn的過程比較繁瑣,這時就用到了你手邊的廠商和資料....
  
pcb出圖是一般目前用igs格式和dwg格式,注意轉圖的比例要1:1.
  
另:發現這樣交流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有實例,我們來解決它,這樣最好...
作者: s8gh    时间: 2003-12-7 21:06
very nice!!!!!!!!!!
作者: ydccyds    时间: 2003-12-7 21:25
luoheng wrote:
这是NB的结构图﹐从图上大概可了解到NB的基本结构﹕  
  
  我也有一樣的﹐我也在東莞﹐你是誰

  
兄台,你也有一样的东东也不拿出来分享啊?
我想,你除了和我都有上面那张图以外,应该还有其它的好东西吧?
因为我看到你的妹儿地址知道你在GBM,
GBM那边有做NB呀,有好的设计经验就和大家分享嘛:)
别那么保守嘛,
你看我,刚刚有了一张NB CONN的参考图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
我的那张图就是一个位GBM的兄弟发给我的,呵呵。
作者: ydccyds    时间: 2003-12-7 22:03
garfield_you wrote:
有感于国产本本的恶劣贴牌行为  
  https://www.sundigi.com/article/tips/tipspage.asp?ga_id=1225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几个比较有实力的国产笔记本生产厂商各自推出了其迅驰系列的主打产品:  
  
  清华同方超越F5600,京东方T3600,八亿时空M7500D,TCL L9200。由于工作关系,这四款本本我都不同程度的使用过,可以说比较有发言权,因此有些话就不吐不快了。  
  
  四款本本相同点列举(也许还不止这四款呢)  
  
  1、体积与重量惊人相似,312 * 273 * 27.5 mm 2.2kg(不含电池),误差不超过正5mm、0.2kg。  
  
  2、布局完全一样,散热口,所有接口的位置,电池位置,光驱位置,开关及快捷键,指示灯位置,就连本本底部螺丝的位置都完全一样。  
  
  3、触摸板及三个按键都一样的尺寸,包括中间那个不能用的上下滚动键。  
  
  4、硬件配置:一水的迅驰1.3-1.4,256m内存,内置光驱,30-40G 4200转硬盘,35万摄像头,14寸LCD,4400毫安电池。  
  
  5、电池使用时间经MobileMark2002测试为3小时14分至3小时26分之间,这不是迅驰产品应有的表现吧,但却成为这四款“同母异父”产品的“血缘”体现。  
  其他的雷同点我也懒得说了,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们是同样的产品模具设计及配置型号(估计为台湾)拿到大陆来进行的不同贴牌组装生产。如果这四款产品摆在你面前,合上时还能分辨出来,不会觉得雷同,毕竟还没有厂商敢于把笔记本电脑顶盖都作的一模一样,但当你打开后,我相信即使是高度近视的人都能立刻看出他们几乎是同样的产品!在我的实际使用中,性能也几乎没什么区别,就连缺点都一样。  
  
  也许是我见识太少学问太浅,也许是我年轻气盛压不住火,也许别人早已习以为常,也许他们要顾及与厂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我实在是感到气愤,这也算是生产吗?!这也算是响当当的国产电脑制造商推出的主力产品?!这种产品也好意思开新闻发布会堂而皇之的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且卖得还那么贵?!(11000-13000之间)以我个人的愚见和浅薄的学识认为:这纯属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愚弄、坑害以及践踏,是厂家极不负责的行为,同时也是厂家对自己品牌的自我毁灭!  
  
  我真想问问这些厂家有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有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有没有作为产品提供者对消费者最起码的责任意识,有没有振兴民族工业的勇气和决心。不知道这些厂家自己的职员用不用他们的这些“主力”产品,不知道当看见国内的消费者都去购买洋货时他们会不会脸红,不知道他们敢不敢在没有任何暗箱操作的前提下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与国际品牌比试一下。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国产化、本土化,这就算是国产笔记本?如果自知研发实力、生产能力与国外大厂尚有差距,那不如潜心研究、虚心求教,或是干脆作回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要看着消费数码产品这块肥肉眼馋,不要推出这种“同母异父”似的相似产品,不要再糊弄我们那本不富裕的消费者了!  
  
  我很庆幸,我没有购买这样的笔记本;但我也很悲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没有支持国货而买了一个洋货本本;但我更悲哀,我们竟然有这样的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厂商,竟然有这样幼稚不健全的民族产业!我知道这里的网友大多是很有正义感很爱国的,经常为买国货还是洋货争的面红耳赤,其实,并不是我们不爱国,也不是我们不想买国货,事实是这样的国货即使我们用起来也不会有丝毫的骄傲自豪的感觉。在中国,我相信笔记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一件小商品,买笔记本的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我们购买时就要精挑细选,就希望物有所值,这样的一笔笔饱含每一个消费者血汗的钱,那些国产厂商他们挣得不觉得有愧于国人吗?  
  
  平心而论,如果单独看四款中的任何一款产品(其实就是一款产品),性能还算是国产本本的佼佼者(姑且算他们是国产)。说实话,当我接到第一款本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很是欣慰,因为它性能稳定,使用舒适,而且还有一些人性化的设计,配置也算中高档次,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需要,只是有一些小的不足,价格也适中(其中有一款搭配普通光驱售价是不足万元的),我当时真地为国产笔记本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而高兴。但是,一个星期后,当我接到第二台笔记本时,我傻眼了,第三台,无语,第四台,苦笑,如果再有第五台或更多的话,我就要疯掉了(我不是搞评测的)。我也敢做个预测,这几款笔记本一定会囊括很多IT媒体的多项年度大奖,到时一定会大肆吹嘘的,只管看着好啦,至于为何能击败众多洋货而揽得桂冠,那自然是要大把的掏银子了。  
  
  其实我早就应该见怪不怪了,因为如此的国产化又何止是笔记本呢,小到手机大到汽车,这几年扯着脖子叫得越欢的就恰恰是这种贴牌现象越严重的领域,我不知道那些用着波导、科健、TCL,开着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一汽奥迪的人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支持了国货而感到高兴。在IT界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SONY的笔记本产自江苏无锡,IBM部分产自深圳,DELL产自厦门、上海,而我们的“国产”本本却产自韩国或台湾(台湾当然也可算作国产,但咱们的GNP、GDP却没把台湾算在内吧)。我们的生产厂家是三流的设计队伍,二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市场公关人员。一件产品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市场策划、推广,营销渠道的建立,比起国外厂商可轻松了不少啊。  
  
  国人是宽容的,如果国内厂商真的是自主研发,潜心研究,精心打造而推出的产品,哪怕是有再多的问题,国人也心甘情愿的只当是替他们交了学费,全当是为民族产业的振兴作了贡献。但即使是贴牌现象严重的手机制造业也未见如此严重的同时间大规模抄袭现象呀,这钱恐怕早就让鬼子们赚走了吧,国产厂商只是充当了鬼子们的挣钱工具,到头来大部分还得交还给鬼子。  
  
  我是一个普通人,肩上没有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身后没有对国货质次价高的叫骂指责,脚下没有产品国产化的曲折道路,耳边也没有洋货对国货杀气腾腾的叫喊之声。但我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有眼力揉不得沙子的倔强脾气,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迫意愿,更有着作为华夏儿女对国货殷殷期待的目光!希望有一天我不再愤怒,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自豪,希望这一天不会太远,希望这一切不会只是希望。

  
看完上面那段文字,我想起了西门子的一句话,
西门子曾说:“我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出卖未来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代表着高科技产品的品牌,自主研发的产品又有多少?
做DVD-ROM,DVD-RW,靠贴牌的日子我有所了解,
我以前公司的DVD-ROM,DVD-RW换个DOOR PANEL和改个丝印,
或者只需改个丝印就成为***正或***方的产品;
在PC/DC/NB工厂我都有朋友在RD部门,他们就有告诉我,很多国内知名
品牌要他们代工产品时,给个产品SPEC或ID图就行了。。。
想要做高科技产品,要在IT业有长远的发展,
不自己搞开发,没有技术储备怎么行?
就算是怕大的投入,RD部门也应该有一定的实力吧,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应该有不少人清楚吧?
仅靠一个品牌和强大的销售队伍,怎么实现国人寄予的希望?
***正/***方曾经是我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现在的那种感觉越来越少了,
希望他们在RD方面的投入会象销售方面那样,建立强大的队伍!
不然怎么跟其它国家和地区竞争!!!
不然要我怎么热爱你!!!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8 08:51
感慨万千!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8 08:52
[quote]zle77 wrote:
   
  
  這是connector了,先說說這個相關的吧  
  
  機構工程師在建3d的時候,pcb的上面conn要根據由電子工程師提出的需求相應的conn,並用pro/e(本人用它)建模型,組裝進整個組件中,此時注意:要盡可能的把各個pin都畫上,以便檢查,防止干涉發生,找conn的過程比較繁瑣,這時就用到了你手邊的廠商和資料....  
  
  pcb出圖是一般目前用igs格式和dwg格式,注意轉圖的比例要1:1.   
  
  
      你们pcb layout 用的是什么软件,igs和dwg都可以吗?我怎么不行?我要用txf,就是不好使阿?
作者: garfield_you    时间: 2003-12-8 10:29
pcb layout 时候一般是在破衣里面建模keypart,然后再转dwg,不过最后的图纸还是依autocad的格式发布。因为好多的要求譬如限高(这也是ee最为关心的)等等都只有在autocad里面才能表达得清楚一些!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8 10:40
garfield_you wrote:
pcb layout 时候一般是在破衣里面建模keypart,然后再转dwg,不过最后的图纸还是依autocad的格式发布。因为好多的要求譬如限高(这也是ee最为关心的)等等都只有在autocad里面才能表达得清楚一些!

  
::y::y
  
  我每次出图纸都是txf的,直接给llayout 的,他们老是叫导不进去,这时候就麻烦了::?::?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9 15:25
其实这个贴子可以分以下几个部分!
  
1:结构部分!
2:散热部分。
3:EMI部分。
4:材料部分。
  
高手们出来!振兴民族工业。
作者: davidlfxu    时间: 2003-12-9 15:27
davidlfxu wrote:
其实这个贴子可以分以下几个部分!  
  
  1:结构部分!  
  2:散热部分。  
  3:EMI部分。  
  4:材料部分。  
  
  高手们出来!振兴民族工业。

  
另外再补充一点:以及参加产品可靠性测试方面的
工程师也可加入讨论!
作者: luoheng    时间: 2003-12-9 15:47
ydccyds wrote:
  
  
  兄台,你也有一样的东东也不拿出来分享啊?  
  我想,你除了和我都有上面那张图以外,应该还有其它的好东西吧?  
  因为我看到你的妹儿地址知道你在GBM,  
  GBM那边有做NB呀,有好的设计经验就和大家分享嘛:)  
  别那么保守嘛,  
  你看我,刚刚有了一张NB CONN的参考图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  
  我的那张图就是一个位GBM的兄弟发给我的,呵呵。

我前面有發很多﹐你自己找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9 16:19
davidlfxu wrote:
其实这个贴子可以分以下几个部分!  
  
  1:结构部分!  
  2:散热部分。  
  3:EMI部分。  
  4:材料部分。  
  
  高手们出来!振兴民族工业。

  
看你说的,::?
作者: luoheng    时间: 2003-12-9 21:02
9002程序文件
作者: lf_520    时间: 2003-12-10 08:48
3qs
作者: Daniel2    时间: 2003-12-11 16:31
首先积极响应国产笔记本的发展要求,迅速的武装自己,提高民族工业.然后,我有一个问题各位兄台,在笔记本的layout 中应该注意甚末呢,请大家讨论以下.
作者: no1zh007    时间: 2003-12-20 15:05
受益匪浅
作者: canizhong    时间: 2004-5-6 16:49
ydccyds wrote:
   
  
  看完上面那段文字,我想起了西门子的一句话,  
  西门子曾说:“我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出卖未来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代表着高科技产品的品牌,自主研发的产品又有多少?  
  做DVD-ROM,DVD-RW,靠贴牌的日子我有所了解,  
  我以前公司的DVD-ROM,DVD-RW换个DOOR PANEL和改个丝印,  
  或者只需改个丝印就成为***正或***方的产品;  
  在PC/DC/NB工厂我都有朋友在RD部门,他们就有告诉我,很多国内知名  
  品牌要他们代工产品时,给个产品SPEC或ID图就行了。。。  
  想要做高科技产品,要在IT业有长远的发展,  
  不自己搞开发,没有技术储备怎么行?  
  就算是怕大的投入,RD部门也应该有一定的实力吧,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应该有不少人清楚吧?  
  仅靠一个品牌和强大的销售队伍,怎么实现国人寄予的希望?  
  ***正/***方曾经是我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现在的那种感觉越来越少了,  
  希望他们在RD方面的投入会象销售方面那样,建立强大的队伍!  
  不然怎么跟其它国家和地区竞争!!!  
  不然要我怎么热爱你!!!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骂国内的贴牌,对此愤愤不平,可我觉得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技术实力跟人家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都是做技术,可以说民族工业的振兴要靠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说这些企业短视,其实我们又何偿不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我们不行,可又多少人为这种改变付出了努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穷,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了才能谈其的更高需求。同样,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作为企业,其最重要的也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了,才能谈得上去振兴民族工业。因为研发是一个大投入周期长的工作。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目前都不具备大搞开发的实力。
作者: banny    时间: 2004-5-28 20:41
支持!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