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升电子”)每天都会迎来各地的参观人群,游客都是奔着高精密全自动化模具无人车间而来。在这家公司的无人车间,巨大的机械手在轨道上从容地把一个个零件抓起来装配,很少见到工人。
钜升电子车间,机器人在轨道上作业 本报记者 孙维锋摄
钜升电子从2008年就开始转型,苦熬数年后,全自动化模具加工无人车间于去年7月份投入使用。公司通过采购国际最先进设备,并自主研发设计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系统,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二次开发形成自动化生产线,成功拿到苹果手机的订单,在东莞模具行业创造了一个新的智慧制造样本。 ■本报记者 孙维锋/文
超亿元打造无人车间样本
“我们前期的设备和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亿元。这种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国内就海尔和我们两家有。”钜升电子助理总经理蒋仕元很是骄傲地说。
在自动化无人车间看到人是件稀奇的事情。技工周鹏是其中一条放电加工线上唯一的员工,从多年前一身油污、机器轰鸣传统的模具线上转到新的车间后,周鹏除了熟悉英文的操作系统外,工作压力和强度都有所降低,薪金却在上涨。
硬件达标是这条线成型的基础。在这条线上,有1个机器人、7台数控加工中心、1条20米长的轨道,还有标准托盘、双工位钢件装卸站和工件库。周鹏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机器人来自国际上最知名的机器人厂商日本发那科,还有一台世界模具设备生产巨头阿奇夏米尔出品的激光加工机床,可以对激光烧蚀进行极其精确的控制,生成3D工件的复杂纹理。钜升是亚洲第一个使用这台机床的企业。”
而看不见的软件方面的创新则是关键所在。该公司研发部部长刘雄飞介绍,公司从国外购回设备后,产学研结合,综合利用RFID技术、生产管理、模具制造、数据库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信息化技术开发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系统、精密模具数字化设计平台及及集成应用,最终了研制出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线的统一指挥管。
钜升电子目前有两条这样的生产线,主要用于确保模具最精密部分的制造。蒋仕元得意地说:“这两条生产线加工精度可以精确到3微米,误差比头发丝还小得多。”
目前已运行机器人超20个
蒋仕元介绍,目前公司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至少有20个。
在传统的模具生产线时,1台机床就要1个人看管和操作,而且上料、数据等随时需手工完成。这样,即便每个环节都不出错,产品的废品率依然很高;一旦出问题,修正费时费力。
而在新的自动化车间,由工程师在服务器上设置好了所有流程,每一个产品都装有身份识别功能的芯片,那20米的轨道完全是机器人的舞台,每一个环节都自动熟练完成。现在周鹏需要做的更多是准备工作,比如检查物料是否到位、机器运行是否正常等。他每天按时上下班,机器人则24小时不间断正常工作。
拿拥有7个机床的手机模具生产线来说,以前由于需要两班轮换不间歇生产,这条线至少需要15个人,现在最多需要2个人。“人力节省了80%以上,而生产效率则增加了50%。”刘雄飞说。
钜升电子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初还是一家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员工多达3000多人。启动智能生产线至今,已经节省了过半劳动力,全面智能化后人力将更少。
目前,钜升电子应用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系统1套,布置终端100套以上,每年可节约管理成本100万元以上,年增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拿下iPhone配件模具订单
由于新的高精密车间的建成,钜升电首次接到了iPhone连接线插头的模具订单,目前已经开了32套。“像这样体积很小且精密度高的模具,一般都是国外厂商和国内极少尖端企业做,这次是首次选择东莞企业。”蒋仕元介绍,
新的生产线还使得钜升电子开始进入医疗器械、LED模具等领域,赢得国内驼人集团等大客户的订单。蒋仕元透露,目前钜升有30%~40%是国内订单,预计明年起将快速增长,到了2016年,“国内订单将达到总体60%~70%”。
新生产线成功还带来一个“意外的”副产品。钜升电子计划将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系统向10家以上企业推广,以每套系统100万元计,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蒋仕元表示,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人力等各种成本的上涨,必须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市场对该系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记者观察
“东莞制造”自动化砝码加重
走进钜升电子新的模具车间,完全没有传统模具制造企业机器轰鸣、成百上千人埋头做工的场景。在其日式风格的餐厅和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你会感觉不到这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更像一家新兴高科技企业。随着越来越多钜升电子式企业的出现,东莞制造业的面貌正发生改变。
几年前,东莞就引进了国内顶尖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团队,目前已经有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同时也孵化出多家企业,已有用于包装等环节的部分产品推向市场。日前,我市启动了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松山湖或将与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教授李泽湘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在松山湖建立机器人研究院。
业内人士指出,东莞有庞大的自动化用户群,目前正加快针对本地产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更有不少敢于创新的企业率先尝试,可以说,制造业迈向自动化的砝码在不断加重。“接下来,政府可建立一些示范工程项目加强鼓励引导,加速机器人应用进程。”上述业内人士建议。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iCAx开思网的微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