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开思网工业级高精度在线3D打印服务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查看: 1699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大(意大利GIMA)设计的机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2 10:0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行朋友,交流,分享,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们公司是生产包装机械的,可是与他们设计的机器比真是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我们也在招聘能搞这一类机器的工程师,但是好难找到啊!
哪怕是能做一部分部件设计的工程师都很难!
一些应聘的工程师连这一类机器使用零部件都没有见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赞一下!赞一下!
2
发表于 2006-6-12 10:11:04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刚才没有成功贴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发表于 2006-6-12 10:29:2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一些细节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发表于 2006-6-13 10:51:27 | 只看该作者
好复杂啊,第三张图是不是一些液压的东东。
5
发表于 2006-6-13 11:59:46 | 只看该作者
人家的机械自动化已经形成产业,专门有从事机械自动化设计制造的公司,简单的气动元件在他们手里,可以变成精密的机器手,转贴一份资料供参考:
从日本的工业自动化谈生产效率
读过《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深有感触,我作为一个从事产品设计的中国人,也想谈一谈我的看法。这些看法早在两年前从日本回来就有了,现在读过《中》更促使我觉得有必要写下来。我只从工业制造技术的角度谈一些亲眼所见,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作一些交流,目的在于明确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差多少,以之作赶超对手的借鉴。也恳请大家在交流时暂时抛开一些不必要的偏见和自卑心理,以公正的心态看待这些差距。

《中》提到“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造成这种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效率的落后。
我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公司和日本某公司有个合作项目:我们替他们生产手机电池上的一个组件。手机电池大家都不陌生,从外面看除了铝壳还有一个约一寸长的小金属盖,我们叫封口板的,由三个金属件和两个绝缘片铆接而成,工艺简单但要求严格,在我们这边排一条生产线要12个人,另加8个QC检查外观(开始只用4个QC,后来由于总是存在人为漏检增加至8个)也就是20个人,每分钟做4个,一天分两班,每班排两条生产线。也就是说,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铆接工艺,我们用了80个人,每天的产量可以达到一万个,可实际上平均每人每分钟只做了0.2个,日方总抱怨我们做得太慢,我很不服气,难道他们的手脚就比我们麻利?
后来我被派去大阪培训时参观了在日本的封口板生产线,他们用了全自动化的机器生产,在一个圆形的机器周围,几个机器手均匀排列在圆盘周围,同时按不同的工艺取放零件。圆盘每次顺时针转30度,上一工序自然转到下一工序,由下一工序机器手完成相应的动作,然后圆盘又继续顺时针转30度。每一道工序的机器手都是重复相同的简单的动作,既快又准确,一圈转完,一个半成品就完成了,然后机器手自动收料。两个技术员站在对角监控(只是看着不用动手),在机器发生故障的时候他们才调整一下。因为原理并不复杂,他们反倒不让我们拍照,说这不属于培训的内容。我悄悄看了一下表,一分钟时间,铆接冲头冲了50下,也就是说,两个日本人一分钟做了50个,一样的工艺,平均每人每分钟做了25个,是我们的50倍。只要机器不停,每天可以做72000个。
另一方面,我们用人手工装配,手上是有汗的,还要防止静电,每人除了要穿戴全套防静电工作服/手套/头套/胶鞋之外,手指还要多套十个手指套。汗是出不来了,可工人们半个月下来手指都泡成白白的了。这无形中有增加了生产成本,实际上也是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按一个中国工人每月平均500元RMB算,忽略这些额外成本,一个日本工人每月至少创造25000元RMB,这与他们的实际收入非常接近。
不管怎么说,慢了人家五十倍,成本翻了几翻,我们经过几轮挑选还算是做出来了基本合格的产品,可是有些产品就根本不是人海战术可以搞定的了。在我们和日本的这个合作项目当中,就有一项是对手机电池铝壳进行划线,在0.40mm厚的铝壳上用铣刀铣一条深0.29mm的V型凹槽出来,目的是让手机电池在意外短路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极小),及时的破裂释放出膨胀气体,以免发生爆炸的惨剧。凹槽太深了,铝壳的强度不够,电池容易破裂;如果凹槽太浅了,万一短路时不能即时裂开,电池内部就会产生高压气体,手机就会变成手雷,更可怕的是这种意外一旦发生有很大机会是发生在手机正在使用中,机主正在讲电话的时候,其破坏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日方经过无数次的爆破实验才确定下来划线的位置,长度和深度,其中深度公差限定在正负0.005以内,所以大量生产时为了保证每次划线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刀头都是镶的金刚石,一把铣刀造价合100000RMB,半年校正一次,光一次校正的费用就合20000RMB。这样的精度要求即使是有经验的师傅也不容易做到,而且不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稍有偏差可就是人命关天了,怎么办?交给自动加工机就可以轻松搞定。这也是我们专门赴日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了。

自动加工机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铣刀,铣刀决定了加工的精度,更重要的是铣刀的充分利用是提高划线生产效率的关键,怎样让铣刀处于最少停顿的状态呢,加工机使用了四组夹具,每一组夹具夹持6个铝壳并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四组夹具分成左右两边,每边各两组,按照完全相同的步骤依次进行:吸盘从输送带上取铝壳放入夹具-夹具夹紧-检测铝壳位置-送入加工区-铣刀依次划线-送离加工区-夹具放松-吸盘从夹具上取铝壳放回输送带。不但步骤完全相同,连周期也是一样长,只是四组夹具刚好相互错开四分之一个周期。这样一来刀具切好左侧一组铝壳送走的同时,右侧的一组铝壳刚好送进来,刀具立即可以进行切削,刀具切好右侧这一组铝壳送走的同时,左侧的另外一组铝壳刚好又送进来,刀具根本没有停顿。我计算了一下,一个周期为45秒钟,铣刀切完了四组夹具各一轮,共24个铝壳,平均切一个铝壳只用了1.875秒。若不是亲眼看到,我怎么也想不到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生产,真变态!
这样的设备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通过两天的培训掌握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吃惊的是:看似复杂的加工机却是由简单的气动元件,监测仪器和控制系统组成。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机器手就是典型的气动元件,气动元件在日本有专门的生产厂家,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标准体系,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买来装上就能用,如取放铝壳的吸盘,夹持铝壳的压杆。监测仪器用来检测铝壳有没有到位,其实就是用的光电二极管,铝壳到位了把光遮住,感应器收不到光信号,发出脉冲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就开始发出下一道指令。控制系统就是一台简易的电脑,协调整个加工机的运作。在日本人眼里,所有的动作都可以交给机器完成,他们要做的就是设计出聪明的机器来替代人的工作,然后他们就可以坐下来喝咖啡了.
6
发表于 2006-6-13 12:24:41 | 只看该作者
要实现自动化,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技术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这种产品的量是不是很大,老板都会考虑成本,我这个产品不做拉,工人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设备就不好做到了,这样设备不久闲置拉.中国的劳动力这么便宜,也是阻碍生产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7
发表于 2006-6-13 12:51:19 | 只看该作者
唉!
关键是一种理念的差距!
别人是想,作出最好的东西(用最低的成本),赚更多的钱。
而我们有的人却是,想着:用最低的成本,赚更多的钱。
8
发表于 2006-6-13 16:06: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知识产权意识差,大家都愿意去模仿而不去研发,结果是价格低,利润低,员工的工资也就低,于是产品档次也很难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2-6 07:01 , Processed in 0.02614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