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行朋友,交流,分享,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十年,我国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即2025年实现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本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总体上比较困难。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地处于50左右;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处于下行区间,2015年2月、3月均为负增长。这一切表面看来是经济增长过程的波动,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起伏,但实际上是预示着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当前企业发展环境呈现出新的特点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疲软、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下降,外需将在较长的时期处于弱势,增长更多地要依靠内需。自2011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多数月份处于50以下。人民币汇率发生的变化,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从2005年的1∶8.30上升到2015年6月24日的1∶6.11。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转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应用正在进入广泛普及阶段,信息网络正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正快速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政府组织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以及相应的产业组织方式与企业组织方式。 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减弱,中国制造不再廉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可能终结了。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2003年开始,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用工开始紧张,从2012年以来,求人倍率一直大于1。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下降,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工业用地日益稀缺,土地成为新开工和扩建工业项目的重要约束性要素;粗放式重化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中国GDP在世界的占比远低于所消耗的主要物资的占比。 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一方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间争夺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正在削弱。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正在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上,目前主要国家都展开了对未来主导产业选择的竞争,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十三五”期间将是美国、欧洲等通过TPP和TTIP来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时期。TPP和TTIP将对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其所涉及的非关税壁垒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企业融入新的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大障碍。TPP将加快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替代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 中国的制造业还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从工业生产所依赖的主导性制造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的角度来观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后期以后由于蒸汽机的改良和大规模应用形成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以“福特制”为代表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于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技术对既有制造范式的改造以及基于现代制造技术的新型制造范式的出现,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基础是生产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和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应的制造范式是个性化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从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制造系统、从工厂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带来产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和产业竞争优势的重构。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比如,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可能被加速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接续不上、部分行业的国际投资回溯、新兴产业竞争压力增大等。 从竞争绩效视角观察,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冲击,不只是可能极大地削弱成本优势,还在于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可能通过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具有替代性、性价比更高的“蓝海产品”,比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而言种类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对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抑制。发达工业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新型装备制造业这一新的产业竞争战略制高点,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制造系统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形成的领先优势。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而且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乏力,2003年以来,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为89.28%,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则由年均47.34%骤降为年均-4.08%。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年均4.6%急剧下降至年均-0.05%,边际资本产出率由2002年的0.61急剧下降至2012年的0.28。原有的依靠投资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着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挑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还面对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机械产业为例,多数出口机械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机械产品不足20%。从国内需求来看,我国90%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装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10%,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基础部件制造能力滞后,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的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核心传动部件,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及其他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电器部件的质量和寿命还不能完全满足机械工业发展的需求,只能大量依靠进口。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313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两宗进口商品。 产能严重过剩是中国制造业面对的另一个问题。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2013上半年,中钢协86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中,有38家亏损,亏损面达44%,户均亏损2.58亿元。由于产能严重过剩,2014年1~4月份,铝冶炼行业亏损总额为88.3亿元,净亏损额达70.4亿元,比2014年同期净增加38.9亿元。2012年底,氯碱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约70%,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约60%;甲醇装置开工率约50%;电石行业装置利用率约76%。风电设备制造的利用率只有67%,光伏电池只有57%,多晶硅只有35%,2013年5月份统计,全国58个多晶硅企业只有7个在开工,开工率只有35%。 根据美国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据此判断,我国相当数量的重化工业已经或者正在进入严重产能过剩的阶段。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面对企业发展条件、发展环境的变化,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面对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效率下降、核心技术缺乏、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我们的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是对工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前景的描述,而“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回应,是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提出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和解决方案,是在对制造业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作出的展望。提出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争夺国际产业竞争战略制高点、确保国家竞争力、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实现企业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要通过创新提高效率。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诸如工业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数字制造等一部分关键制造技术的突破,而是基础制造技术、制造技术(工具)和制造系统各个层次的技术内部以及不同技术层次之间交互融合、相互促发的交互性、群体性、系统性突破过程。我们需要从我国的制造业和制造系统发展的基础、现实要求、国际竞争格局、未来定位等着眼,构建我国制造技术突破的总体架构和路线。 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反映在微笑曲线上,就是企业由曲线中间的低附加值环节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转移,或通过创新使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成为高附加值的环节,并进而引起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提高效率的路径很多,但并不是要消灭传统的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效率的过程。 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粗放,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参与竞争主要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这种状况已经难以为继了。但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要用新兴产业去全面取代传统制造业,而是要用新兴制造技术和工具去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设备和制造系统,充分发挥以中国规模化制造为基础的制造业大国优势。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期,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且远未到达后工业化时期。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高,2008年后提出再工业化或振兴制造业,并不是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不如我们,其实它们依旧是制造业强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处于严重落伍的状态,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的制造业离得最近、最有可能迎头赶上的一次,如果说前两次工业革命分别造成了英国的兴起、德国的领先和美国的崛起,那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有无可能成就中国的领先呢?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