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查看: 25194|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常用家电原理和结构要点(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9 19: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行朋友,交流,分享,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做过的结构很多,我觉得一般几点家电的设计都离不开下面的几项内容,一直觉得论坛的资料重复又重复,而且很乱,我想发起所有做结构设计的人来共同完成这个总结。你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你跳槽也不一定就做原来的产品,还有帮帮哪些刚毕业的朋友,我们也是从那走来的,谁知道那个过程很坚信,可是我不怕别人抢了我的饭碗,设计在与思想和创新,我们的总结只是让别人少找弯路,也让中国的制造业更加兴旺,你们说对吗?我列个提纲,希望大家补充资料,我来整理,准备出个电子书放在上面让大家共享,如果资料大,可以发到我的邮箱。希望开思论坛大力协助!我一直都是靠开思论坛成长起来的,非常感谢开思网
(不同的意见,还希望同仁指点:我的EMAIL:jameshent-zzl@163.com.我现在觉得设计真的发不了财,呵呵,所以还兼职自己外贸SOHO,不知同行有我这样情况的吗?我的外贸网站,自己做的,成本比较低了,有生意就做,没就算了,照样做我的结构设计,www.nature-card.com,这个是我的外贸网站,大家捧个场,谢谢):
一.常用结构:
1.止口设计;止口指的是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嵌合。设计的名义尺寸应留0.05~0.1mm 的间隙,
嵌合面应有1.5~2°的斜度。端部设倒角或圆角以利装入。
上壳与下壳圆角的止口配合。应使配合内角的R 角偏大,以增大圆角之间
的间隙,预防圆角处的干涉。

2.筋设计;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3.螺丝柱和螺丝柱套设计;一般采用自攻螺丝,直径为2~3mm。

4.壁厚设计;在基本厚度的设计上,不宜过薄,否则外客强度不足,容易导致变、断裂等
问题的出现,过厚则浪费材料,影响注塑生产。一般外壳壁厚控制在1~2mm。
外壳整体厚度应平均过度,不得存在厚度差异变化大的结构,否则容易导致外观
缩水,特别是在筋位底部和螺丝柱位。
为预防缩水,筋位厚度控制在0.6~1.2mm。

5.扣设计。主要是指上壳与下壳的扣位配合。在考虑扣位数量位置时,应从产品的总体
外形尺寸考虑,要求数量平均,位置均衡,设在转角处的扣位应尽量靠近转角,
确保转角处能更好的嵌合,从设计上预防转角处容易出现的离缝问题。
扣位设计应考虑预留间隙。

6.超声波结构设计;


7.按键结构;间隙:按键设计时要注意按键与面壳键孔的间隙,一般来说,如果按键采用
硅胶按键,则按键与面壳键孔的间隙为0.2~0.3mm。如果按键采用悬臂梁,则要
考虑预留按动时偏摆的间隙。如按键表面需要处理则要考虑各种表面处理对间隙
的影响。水镀(电镀)镀层厚度一般为0.1mm,喷涂和真空镀一般为0.05mm。
键顶圆弧:如考虑按键表面需进行丝印等处理时,按键表面圆弧不宜过大,
弓形高度小于0.5mm。
圆角:按键顶部周边需倒圆角,避免卡住按键。
按键面壳
按键按钮线路板
悬臂梁的不同设计对按键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上图所示按键按动时偏摆较大,按键与面板键孔要预留较大的间隙
上图所示按键按动时偏摆较小,按键主要做垂直运动,按键与面板键孔预留
较小的间隙
另一方面,悬臂梁的长度和厚度也直接影响到按键的效果,如果是联体按键,
则要避免按键连动(即按一个按键时,其它按键也跟着运动的现象,严重时会发
生其它按钮发生动作,造成误操作)
按键手感:轻触式按钮的按动力量大小一般要求在100g~200g,按动灵活,
手感良好。
按键寿命:按键寿命一般要求100000 次,
控制变形:对于悬臂梁按键,生产、运输、储存时一定要控制按键的变形,
因为轻微的变形都可能导致按键的使用效果明显下降。

二.常用材料
ABS
POM
PC
HIPS
PA
PP
PMMA
PVC
PE


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 等,其
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
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日常生活中
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 和ABS 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
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 的趋势。
必须掌握材料性能、注塑工艺、实用范围等等
塑料
成型温度
烘料温度/时间
收缩率
密度
防火等级
冲击韧性
热软化点
价格
PC
270-300
120
3-4H
0.005-0.007
1.2g/cm3
V01.2
130
1.2
ABS
200-250
80
2-4H
0.004-0.006
1.04 g/cm3
HB
0.5
85
0.4
PC+ABS
230-270
80
2-4H
0.004-0.006
1.18 g/cm3
V0
1
85
1
PVC
160-190
70
2H
0.002-0.005
1.33 g/cm3
V0
1
65
0.6
HIPS
190-230
70
2H
0.003-0.005
1.04 g/cm3
HB
0.3
80
0.3


三。表面处理工艺。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
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ABS、HIPS、PC 料都有较好的表面
处理效果。而PP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近几年发展起
来的模内转印技术(IMD)、注塑成型表面装饰技术(IML)、魔术镜(HALF
MIRROR)制造技术。
IMD与IML的区别及优势:
1. IMD膜片的基材多数为剥离性强的PET,而IML的膜片多数为PC.
2. IMD注塑时只是膜片上的油墨跟树脂接合,而IML是整个膜片履在树脂上
3. IMD是通过送膜机器自动输送定位,IML是通过人工操作手工挂
电镀:
烫金
喷涂
饰纹
拉丝
UV油
丝印
。。。。。

评分

参与人数 1技术 +1 收起 理由
jxcctv + 1 不錯, 很有經驗.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淘帖 赞一下!赞一下!
2
发表于 2009-2-9 19:29:21 | 只看该作者
四。模具工艺和注塑工艺
1.塑料模具
2.冲压模具
主要这两种,还有吸塑、吹塑、气辅式、压铸、
注意事项:
1.拔模角度
2.壁厚
3.行位行程,包括斜顶
4.产品常见缺陷原因
五。安规测试知识

家电安规通则

各家电特殊要求

常用家电

咖啡机(见我另一贴)

电水壶

暖风机

电风扇

吹风机

吸尘器

剃须刀

。。。

希望大家不要吝啬,补充各家电安规测试标准和

常用家电结构注意事项。

六,常用电器原件

温控器

电源开关

插头

电阻

电容

电动机

电磁阀

发热原件

风机

PCB

传感器

电池

集成块

LCD

二极管

三极管

单片机

七。软件知识

至少掌握一门3D软件,或者你能力超限,可以用二维设计也可以。

但是个人觉得三维更加直观和减少错误的发生!


以上是我列的提纲,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特别我觉得我们大家要加强模具方面的知识,网络上实际的资料很少,大家有什么交流群也发这里,最好群的设置是以家电类型分类的,或者是结构综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专心致力与某一领域,你会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直逼欧美!

谢谢,我说的太啰嗦了!



[ 本帖最后由 wangxbjing 于 2009-2-9 19:49 编辑 ]
3
发表于 2009-2-9 22:59:4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不错。其实结构讲的就是那几个原则,看个人怎么灵活运用在设计当中。一般是扬长避短。先顶再说
4
发表于 2009-2-10 09:14:25 | 只看该作者
樓主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 希望樓主將每一个解釋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來, 图文并茂...再加分!!!

提醒: 你个人网站不要貼在這里....有廣告性質....刪了!!!
5
发表于 2009-2-10 11:15:3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学习学习
6
发表于 2009-2-10 12:32: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建议很实在,资料很好,支持你.
7
发表于 2009-2-10 18:23:24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怕麻烦啊,朋友们,贴上你们的资料啊
8
发表于 2009-2-13 18:22:08 | 只看该作者

xie

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09-2-14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楼主的建议,希望各位大师能积极参与。
10
发表于 2009-2-14 11:37:4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些资料真的是没什么用的,可能是先扫盲这样比较好,但是说回来这些东西在大学都学过的。我认为必须要实际应用过才能真正理解产品制作中的应用过程,有可能必须要犯了错误,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2-25 00:30 , Processed in 0.02821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