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天建议给楼主的OIL BAR FILM解释如下:
我们所称之的OIL BAR FILM在润滑学行业里知道的人非常少, 我查了资料原料主要是3M公司生产的, 是一种氟碳类的聚合物, 我们将之用氟素类溶剂溶解后涂抹于轴与轴套(含油轴承)的外侧结合处, 包括你发现有油甩出的结合面. 当溶剂挥发后, 留下层油膜, 而这层油膜就是阻挡你含油轴承内油甩出的一层BAR. 因为我们公司曾经有这种产品, 但在中国我们五六年了, 从未买过, 曾经有一些香港公司询问过, 因为他们在国外的产品中了解到.
但需要提到的是这些应用一般是针对品质要求很高的客户, 因为在轴高速运转瞬间真空的情况下油从外端流走后直接影响了含油轴承的寿命, 现在10%左右的含油率只能将产品的寿命做到几千个小时, 而在采用了OIL BAR FILM后则寿命大大增加.
而楼主是应用在CPU风扇中,品质要求肯定不高, 只有品质要求低的CPU风扇轴承才采用含油轴承或一侧采用含油轴承. 一般来说肯定采用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的寿命,噪音,震动都是远高于含油轴承, 在此不祥讲. 相信大家也知道.
从我们润滑油行业来讲,我的建议如下:
1,采用挥发率小, 粘温系数高的油含浸. 对于一般的客户而言,如果你没有特殊的要求, 含油轴承供应商肯定采用一些非常便宜的油进行含浸. 常州,浙江等均采用普通机油, 所以油的损耗大, 品质低. 而一般广东,成都的供应商则采用MOBIL, SHELL,的产品给一般客户. 只有要求高的客户他们才采用德,日,美的产品.
2, 楼上几位提高采用一些补油措施. 这些措施均是一些老掉牙的措施, 你采用了这些措施说明了你的产品实在大大落后. 很多电机厂商在装配前点一下油, 那和买菜的洒些水在菜上是一样的, 求个买相. 装配前点些油, 那怕是菜油, 都能瞬间降低启动电流, 降低噪音, 减少震动, 等等. 自欺欺人. 运转个几十后还是如此. 采用油毛毡等补油措施则效果明显得多. 但其所花费的成本及精力还不如让含油轴承供应商用日,德,美的好的合成油.
3, 提高油的粘度. 这个建议可以试一下, 因为我是买这个的, 所以我知道很多人加的油的粘度(40度时)为32~50cSt左右, 你可以考虑提高油的粘度, 但必须保证你的低温启动力矩及功率损耗等.
4, 采用NLGI 000级的润滑脂. 这个观点最早产生在90年代末, 由于我们现在采用的油是牛顿流体, 即在相对运动面间润滑油内部所形成的剪切力是成正比的. 当我们把润滑油增稠后做成NLGI 000级的润滑脂后, 其状态变成了非牛顿流体, 所以当轴在高速运转时大大减少油被甩出的情况. 而且我们采用的增稠剂能锁住油不会轻易地流走. 但这项技术还未被国内的客户所接受, 现在应用得最多的是CPU含油轴承. 因为有几个问题, 如含油率降低, 增稠剂是否堵住含油轴承内的毛细孔, 等等. 但可以证明的是, 日本国及台湾地区,只要是顶级的CPU生产商, 他们采用的含油轴承内含得决大部分是NLGI 000级的脂.
5, 采用润滑脂防甩油. 其实这个原理和OIL BAR FILM 类似. 现在也有应用.
6, 真正了解含油轴承的工作原理. 其实含油轴承内油的工作本来就是个循环的过程, 当轴高速运转时, 偏下端产生的低压将油从轴套内部吸出形成润滑界面然后再从上端回留到轴套内部.所以大家如果必须要设计些回流措施的话则必须模拟下油的流动过程.
以上建议仅从我的职业角度出发, 由于在本行工作数年, 并有很多高人指点, 所以将润滑油脂对产品的利弊拿出供大家分享.
其实对于国内设计人员来说现在都忽略了润滑的考虑, 尤其在珠三角.当然这也和国内的润滑行业落后有关, 现在我们的合成润滑基本都无法自己提供.
润滑真的很重要而且很复杂高深呀!!! 切记!!! 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