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高难度面试问题,难倒了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14 21:51:4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帮忙看下这个
12
发表于 2009-6-15 10:46:35 | 只看该作者
期待高手支招....
13
发表于 2009-7-1 08:32: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难度
14
发表于 2009-7-1 11:11:09 | 只看该作者
420  系不锈钢

氮化是一种固溶强化工艺。不锈钢由于表面有致密氧化膜,必须先进行活化处理才能氮化。
15
发表于 2009-7-1 11:14:16 | 只看该作者
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一般温度比较低,在490~540度左右,渗速慢,。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N)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

70小时,甚至更长。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

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 [N(NH3)-C(CO2)]   CO2是促进N的渗入速度,减少工艺时间,一般用CO2来控制NH3的露点,使反应稳定。,也就是氮碳共渗~软氮化,温度较高一点,在570度左右,渗速比较快)。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这种探索,是当今的热处理技术热点之一。

‘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的意思,软氮化的主要特征是渗层浅、脆性小。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气体软氮化。气体软氮化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活性氮、碳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氮碳共渗层。
    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是因为如果超过2.5小时,氮化层深度随时间延长增加却很慢。

2、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它是由ε相、γ`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γ`相和ε相组成。
    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
  (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
  (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
  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
  4、由于软氮化层不存在脆性ξ相,故氮化层硬而具有一定的韧性,不容易剥落。
  因此,目前生产中软氮化巳广泛应用于模具、量具、刀具(如:高速钢刀具)等、曲轴、齿轮、气缸套、机械结构件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16
发表于 2009-7-1 16:27:2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考人,要老师傅出马
17
发表于 2009-7-2 09:29:14 | 只看该作者
帮你顶起哦,期望高手出现
18
发表于 2009-7-2 11:58:47 | 只看该作者
11楼可以出模,复位要考虑,不过是个好结构.小滑块下部做斜度保证复位
19
发表于 2009-7-3 11:30:03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那个我看不懂啊
20
发表于 2009-7-8 16:41:34 | 只看该作者
11楼思路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2-8 06:34 , Processed in 0.0302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