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提供一下意見。
大多數人都認為折彎裕度、折彎扣除,和材料有很大的關聯,然而其實影響不大。
具大部份關係的,還是在內側折彎半徑與材料厚度的比值:R(i)/T
先解釋一個名詞:中性線。
中性線定義:
當材料被彎曲時,在彎曲內側的材料因為壓縮而縮短,在彎曲外側的材料則受到拉伸而伸長。
壓縮與拉伸的影響是越往板厚的外側越大,越往內側則越小。
在某一位置完全不受壓縮或拉伸的影響,成為彎曲過程中既未伸長、也未縮短的位置,此位置稱為中性線。 比較簡單的說:中性線 = 展開長度
再者,折彎裕度(BA)的算法也不只一種。例如:
SW:BA=中性線中連接兩側的圓弧長,此例若依這種算法,展開長=85.7
其他:BA=II(R+KT)A/180,此例若依這種算法,展開長即為 85.3
兩者計算方式細節不在此贅述。
以上無論是哪一種算法,相信距離實際值不會差異太大到無法接受。
(也就是說,樓主所說車間提供的數據,對我來說也不一定就是最正確的)
重點是樓主必需要知道折彎扣除、折彎裕度、K因子等等的基本定義
再找出最適合自己單位的計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