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场馆的设计者团队是曾设计过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中建国际设计(下简称CCDI)团队,建筑师们延续了对“水立方”的情感,把这座方方正正的场馆称之为“电立方”。“电立方”的大胆创意在于在场馆中央制造出了一个悬浮的能量“魔盒”,并大量运用了六面式大体量LED屏展示方式。作为整个展馆建筑的主体部分,白天,“魔盒”光影流动,呈现智能电网带来的生活畅想;夜晚,它被突然“点亮”,星光迸射,在世博的夜空中耀眼生辉。 从整体外观设计上看,国家电网馆是由覆满网格的两侧建筑,支撑起一个流光溢彩的透明晶体“魔盒”。其中,展馆两侧网格状的肌理粗细交错、虚实相间,是城市网络肌理和供电系统网络结构的艺术融合。 BIM:“魔盒”的制造秘方 例如,在参观舒适度方面,CCDI设计团队特地查阅了上海市的历史气候数据,结果不容乐观:世博会展示期5月1日至10月31日总计184天,按每日9:00—18:00有太阳直射考虑,共计1840小时。这种情况下,不满足舒适小时将会达到901小时左右,为世博期间小时数的20%,不满足人们安全小时为203小时左右。 为此,国家电网馆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了魔盒及建筑架空,形成建筑自有的遮阳区,提高人员等候区域的舒适度,就算在完全无风的日子里也可利用增强型通风系统,加热建筑天井上部空气,形成生态的自然增强拨风。 但是传统的二维设计只是注重于物理空间层面,缺乏在温度、光照、通风、人流预测等方面的数据,设计师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舒适度的改善提升。CCDI建筑数字化业务部经理过俊表示:“通过BIM,设计师将建筑性能化分析放在设计前期来完成,而不是象过去那样放到设计后期去验证,这使得设计出来的建筑更加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更加适合业主的运营需求。当然,这在BIM被引入之前,借助传统的CAD软件很难实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自2002年被提出以来,已在工程建设行业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BIM利用数字建模软件,把真实的建筑信息参数化、数字化以后形成一个模型,以此为平台,从设计师、工程师一直到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方,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改进。 正是借助BIM的平台作用,一个更为节能与安全的“魔盒”才呈现在世人面前。按照世博会的应急安全要求,国家电网馆必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馆内约1300人及时疏散出去。“借助BIM技术,我们可以对人流的疏散进行直观的模拟,并推算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以在出入口位置、电梯数量等多个方面实现有针对性的设计。”CCDI结构事业部上海区域总经理薛万里表示,“要是没有BIM,这些是很难实现的。” 世博会国家电网企业馆项目建筑设计师陈宇表示,针对展馆的设计,CCDI做了多轮的设计方案,基本上都可以依靠Autodesk Revit软件来实现,“还没有碰到BIM实现不了的设计思路和理念”。 综合项目交付模式的新探索 在弋洪涛看来,BIM是涉及咨询、设计、施工、运营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平台和工具,应用越多,省得越多,附加值越大。比如,BIM可以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将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以三维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各方获得直观的项目信息,并可以围绕同一个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会利用Autodesk Revit软件进行碰撞测试,从而有效避免‘错漏碰缺’的情况出现。”世博会国家电网企业馆机电专业负责人董礼汀表示,世博工程工期较为紧张,牵扯到众多的供应商和施工单位,一旦设计有所调整,BIM可以在三维模型中实现及时的调整,而这个接近于实际施工情况的数字模型,可以为各方提供明确的调整信息。 BIM引领建筑业新变革 CCDI最早是以建筑设计为主营业务,但随着公司的发展,立足于提供从咨询策划、方案、初设、施工图到项目管理综合解决方案的全面服务,已经成为CCDI的新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个基础的信息平台——BIM。 2003年起,CCDI就进行了BIM推进的尝试:在水立方的项目中,利用BIM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复杂的钢结构的空间定位;在天津邮轮港码头项目中,BIM的多专业协同、三维管件的综合与碰撞检查等功能得以展现;在南昌机场项目中,CCDI开始第一次提供纯粹的BIM咨询服务…… 实际上,CCDI的战略定位已经不仅仅在于建筑设计这一传统业务,而是在整个建设行业的前后范畴内进行深度的延伸,这将是新业务的强力增长点。“未来BIM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业主、设计公司、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物业管理公司将由BIM连接起来,这将是建筑行业的新变革。”弋洪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