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开思网工业级高精度在线3D打印服务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的疑问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4-28 22:51:51 | 只看该作者
nettou 发表于 2011-4-28 17:06
我國不乏”馬後炮“人才 ,就是“車前卒”太少了~

  要做车前卒可以,千万不要逞匹夫之勇!!!
22
发表于 2011-4-29 00:05:36 | 只看该作者
本想寫點什麽。
突然發覺我既不符合“ 作为一个搞技术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行文措词要严谨.描述要有理有据,而不是什么证明人(LZ原話)”.
又沒有“几位德国和美国资深模具工程师”的夥伴。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自認不夠格
算了吧當我沒看見。


另外。我到認為武功秘笈失傳不是抄寫粗糙,(我相信悟性這東西)。而造成失傳的原因更多的是師傅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帶進棺材里了。這是國人的劣根性之一。欠缺分享精神力。

本帖最后由 nettou 于 2011-4-29 00:10 编辑
23
发表于 2011-4-29 11:08:38 | 只看该作者
请楼上的不要生气,我没恶意,希望多听你的意见.谢谢你!
24
发表于 2011-4-29 14:02:48 | 只看该作者
1.600x400x400的产品要多大的模具? 钢的密度为7.85,即长宽高均为1米的钢材重为7.85吨,而模具因为经加工去掉了一些材料,会轻一些。8吨多重的模具?为什么要这么大?
RE:600*400*400的成品,不知道樓主計劃用多大模座。 我的想法是模座 長寬各加200,母模加300,公模包括推板加400.不會很誇張吧?這樣模座體積就是1000*800*1100. 至於說中間空的,按這套模的情況。樓主應該清楚,中間空的也就是成品肉厚了。這裡忽略了。這樣算應該有7噸多了吧,如果考慮80年代國產鋼材,再加10%-20%的安全係數,應該有八噸了吧。就退一步講,接近8噸, 說個8噸多有問題嗎?2,30年前得事了 有必要精確到幾斤,幾兩?

2.这套模具在84年如何加工?那时有加工中心?100%没有吧?当时线切割都只有少数厂有,电火花更是极其少见!那么多圆角,钳工修吗???

RE:這條我前面已經講過,有興趣得可以取查下80年代中國工業加工水平,就不累贅了。就像樓主說的原子彈,衛星啥的貌似更早都出來了吧。哈哈。估計不久國人就只知道CNC 線切割 放電的加工方式了

3. 3.设计费3万元,按模具总价的20%收费,那么模具总价是15万,试问当时钢价多少?8吨多重的模具,没加工前要多少吨钢材???加工费呢?利润呢?
RE:84年的模具鋼材價格我查不到,但查到92年的螺紋鋼 是1700元/噸。我也想問下樓主 在你周邊地區84年那會年收入是多少,各種商品的價格。

4.大 家知道,油缸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可以随便设计的,它的选材要求与导柱是不一样的。油缸都有许用最大油压,而且为了不漏油和运动灵活,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要 高很多(油缸工作时的压力跟运水中的压力显然不能相比,模具生产过程中运水漏水或漏油都时有发生)。这个导柱形油缸不知是哪里订做的?多少钱???
RE:做導柱油缸方案我保留意見。但是樓主你思想又穿越了,用紫銅烙鐵掛錫,熨斗燒炭的年代樓主應該經歷過或聽說過吧。。84年的時候并不像現在隨便都能找到配合廠商的,東西不是說訂做就能訂到的。 我看以前模具設計的資料。熱流道,雙色模,層疊模 都是靠自己廠加工的。再說 做個液壓機構能難嘛?樓主一定學過D,E型油壓密封圈的優缺點,和使用範圍吧。
5.这么大的模具想必一定不是小厂可能做的,凡有一定规模的厂,涉及钱一定要发票的,不知当时可有开发票?
RE: 請樓主找幾張84年得發票來看看長什麽樣。我也想研究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期間廠礦的財務運作。

6.这类产品非常容易产生真空吸附,好象并没有提到,也没有看到图上有相应的措施,所以脱模力才这么大,拉坏拉板。不管此篇内容是真是假说明你对此类模具还是有感受的,可惜不知问题所在。强形脱模产品不良率不小吧?不知当时塑件要求高不高?
RE:簡單的產品,真空吸附好解决,略過不提也罷。關鍵是作者這篇文章的著重點不是講真空吸附。
7.“有时断了螺丝,就要落模,一上一下就要一天。”拉板属模外机构,不用下模就可以更换啦???可以多做几副,随时更换的嘛!一天这么久?
RE: 呵呵,估計做過現場師傅的都會笑。
換掉~ 說的容易啊。你以為是畫圖啊,直接拉伸填補掉,在畫個就行了。
拉板斷最容易出現在什麽位置嗎?我敢肯定是螺絲被剪斷。 螺丝断到里面了,请问怎么换备件上去。樓主可以試試去取下斷在裏面的螺絲,看看直接能取掉不能。斷掉的螺絲和燒死的頂針。應該是師傅最頭痛的事了。
那種大的模具,我不知道那是有沒行車,電動葫蘆。吊裝出來,和裝進機台對中要花多少時間。樓主可以去問下現場。

8.看你的叙述,拉板应该没有加套,加弹性套不就好很多吗?就象现有顶针板用弹簧那种原理???

RE: 這個建議不錯。


先到这吧。献丑~


本帖最后由 nettou 于 2011-4-29 14:25 编辑
25
发表于 2011-4-29 20:27:38 | 只看该作者
这网站进门手续有点罗嗦。化繁为简才是技术的根本,模具亦然。能简单尽量简单。
      前些日子找资料无意中看到老查的模具散文,被引到这,把老查的那些散文大概看了一下,有点意思,技术文章写成这样也算别出心裁,从后面大批跟贴小屁孩的崇拜热情来看,老查无疑掌握了中国人的人性。老查有做“模教”教主的潜质。   
     不过,用娱乐性的散文钩起小屁孩们学习的欲望后,还是要回到严密细致的技术描述。模具的成败,结构和加工方法固然重要,但考虑周到、细心,把握好细节才是关键。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设计,不同的师傅做出的结果和品质天差地别,原因在哪?在于细心,细心如否决定了一个模具师傅的素质。
      从文章看,老查的经历、经验和善于思考方面很不错,细心细致方面有些忽略,尤其是在面对一大群刚入行的菜鸟和小屁孩,应该在严格和细致方面做好表率。
     楼主的质疑部分有道理,部分带着不服气的感情因素,其实,撇开技术,就综合能力来说,老查无疑已经出名和成功了;单就模具来说,特别是塑胶模具这一块,其分门别类,千变万化和日新月异决定了我们这些模具人永远是干到老学到老,几乎就是学无止境,学无止境也就算了,杯具的是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你学无可学,查遍所有资料你也找不到答案,只能靠自己积累的经验思考分析解决,善于研究对成为一个模具大师十分重要。不具备这一点,呵呵,一辈子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个模具技师。

     第一次来此发言,给刚入门的小屁孩们留几句话,能进入模具行业你有福了,你进入了一个千变万化而又多姿多彩的世界,无穷的挑战会一直让你充满激情和兴奋。但进入模具行业你又“杯具”了,你不得不干到老学到老,老死可能也就在“术”的层面学个皮毛。只有极少数不断总结和思考的人,最终才能悟“道 ”,悟出"道",技术才能一通百通更上一层。百行百业莫不如此。管理销售行业悟道相对较易,但也就百里出一,技术行业尤其模具这种学无止境的行业,千里出一都难。

      十年前以为自己已是模具行业的顶尖高手,十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学徒。

     人老话多,就此打住,以后退休了,如果条件容许,就学学老查,找个地方开坛布道传授模具。老查还是很热心,给我们这些老家伙带了个好头。
26
发表于 2011-4-30 10:42:13 | 只看该作者
你说你做了20年模具工程师,我替你汗颜!油缸自己做不行?我自己都设计过油缸,我们公司也自己做过油缸!你是在大厂呆习惯了吧?
27
发表于 2011-4-30 10:52: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一个缺乏实际现场经验的人,你发出这样的疑问,你的德国、美国工程师朋友会笑话你的。如果他们也有和你类似的疑问,那证明他们的水平和你是一样的。
28
发表于 2011-4-30 11:21:31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感谢你们的评论,从你们的评论里你们又有另外的看法,这就对了,这些问题是别的同行提出来的,试想想,同是看同一本书,为什么却有不同的观点?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技术性描述是有问题的.我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对错.因为任何方案的成立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而这恰恰是这本书的短处.
  我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一本叫<模具工程>的书.塑料工程师协会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本书用简洁的语言,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注塑模具的设计,操作和概率寿命方面的知识.本书不仅可作为教学指导书,而且可作为和注塑模具的制造,购买及操作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老查的书就应该写成这样.
什么是大师?大师起码能以很专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而且相当到位地描述技术性的东西.这体现一个人的专业素养.
如果从人的素养方面来说就是: 是君子还是小人了.
  我并不否认老查在模具方面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不存在不服气之说.我也正在努力学习和认真地工作.我之所以发这贴,是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才提出来让大家论一论.最好老查自己说.先谢谢他.
29
发表于 2011-4-30 11:34:43 | 只看该作者
对26楼的疑问,很正常,是啊!我干了20多年确实还需要学习,在中国干了一辈子模具的人我想不在少数,你知道几个?何以作答? 唯有老查.
没有关系,你有权力这样那样想,我也有权力干我的模具,不搭界嘛!
30
发表于 2011-4-30 12:47:15 | 只看该作者
RE:28L
你說的這現象確實存在。
我是這麼理解的。
所謂大師
一般分為兩類
一種比較側重于理論,就像你說得那些編撰工具書的人。他們能熟練運用各種公式,定理來解釋現象,得到數據,甚至數據精度可以達到小數點後面好幾位。
另一種比較側重于生產實踐,從實際生產當中汲取經驗教訓。他們一般知道應該這樣做,但是你要問他爲什麽應該這樣。要讓他們用理論來證明,可能有些難度。比如我們先民所總結的“勾三股四玄五”,“九五頂五九八五兩邊分”等經驗,你讓他們用什麽定理去證明,他們肯定不會。但是不會因為這樣而去否認他們得成就和智慧吧。

反之亦然·,如果讓第一類大師 來FIT下模 打下大錘 估計也是為難他們了。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4-12-29 19:37 , Processed in 0.02592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4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