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查看: 26372|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模具設計基準(好东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5 11:4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行朋友,交流,分享,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模具設計的派別很多,該是集合眾人之力來歸納模具設計基準,供有心學模具設計的新手一些準則.首先我想先談談滑塊該放哪一側(天,地,操作(左)或反操作側(右)).
1.寧左右,不上下.
2.寧下不上.
要解釋,先談各側於開模後滑塊的定位基本要求:
1.左右:定位珠(鉗).
2.上:彈簧.
3.下:擋塊.
以上各側要多加定位珠,彈簧,擋塊當然可以.
從滑塊的定位基本要求可知:
彈簧是其中最不可靠的元件,尤其是現今很多技術很好的模具師父或老闆(甚至是現職設計)並不太了解彈簧壓縮率對彈簧彈簧壽命的影響;這也說明天側是最差的選擇.
但為什麼寧左右不下呢?從兩方面來看:
1.不下模維修時,地側的滑塊會搞死人,難拆裝又人又危險,甚至模具師父一個不小心忘了裝擋塊或螺絲,第一模滑塊掉下來就掛了.
2.除非知道成品取出方式,否則當成品或料頭剛好卡在滑塊上,災難就發生了.
以上僅共各位同好在一般情形下參考,當然如果各位碰到抽心60cm也會二話不說把油壓缸擺天側(理由很簡單:吊模要求).
談了這些其實要告訴模具設計初學者,不要把模具設計當成是3D拆模會了就通了.
還有很多可談,但我想這只是拋磚引玉,也許有機會聊聊量產性的問題,忘了告訴大家,我轉機構設計以兩年了,不錯玩.

----------------------------------------------------------
Y蛋, 看你這麼有心往模具鑽研,忍不住再談談彈簧壓縮率,我打字很慢,是我不太願意一次寫太多的原因.
1. 先從彈簧截面談起:一般有方形和圓形,圓形我不提,因為那種要多長切多長.3年級或4年級的老闆最了解如何在上省成本,今天要談設計基準不適合.
2.彈簧的基本規格先了解:自由長,壓實長,荷重及最大彈簧壓縮率.(這是針對模具設計,機構有其他考量,但也大同小異).
3.紅藍黃各種不同負荷的區別,不再多說請查表.我要說的是彈簧壓縮率,彈簧的特性是只要作動行程超過彈性限,壽命就大幅衰退,只講藍色,他的彈簧壓縮率為40%,如果設計的彈簧壓縮率小於40%(給個安全係數35%),很快就掛了.
4.各位在設計頂出板彈簧有沒有考慮到要加擋塊限制行程,有沒有考慮到要適度增加公模板厚度,有沒有考慮到頂出板彈簧距分模面要多少,強度及回位銷的咬合(ENGAGE)多長才適當.
手酸了,老話一句拋磚引玉,我可不想在這寫本模具設計指南.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你帮忙顶一下,好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赞一下!赞一下!
2
发表于 2006-1-15 11:40:49 | 只看该作者
--------------------------------------------------------------

wolfycch 於2002-09-25 18:28

對於上述一些同好所提的幾乎是實際的經驗,對於一個新手來說有點"丈二金剛模不到頭",而模具這行實在市要多作多讀多接觸現場,如此累積經驗才能真正成為熟手,因為啊...模具實在是令人又愛又恨又怕受傷害,真正遇到瓶頸時沒有前輩或朋友幫忙,簡直要自殺,以下是我個人設計流程經驗,覺得好可作參考,不好時請指教
2.模具設計(或與客戶檢討)注意事項
2.1.部品材質(ABS..PC..POM……)
2.2.縮水率
2.3.模具穴數
2.4.模具結構是否穩固(滑塊,斜梢….)
2.5.模具鋼材及是否熱處理(NAK-80..SKD-61..P20…….)
2.6.模具製作標準(DME..HASCO..FUTABA..自製………)
2.7.有無鏡射
2.8.是否有易損壞之零件
2.9.公差要求
2.10.進料方式
2.11.溫度控制方法
2.12.成型機有無限制大小
2.13.模具交期,與成本要求
2.14.模具零件可否以標準零件替代
2.15.有無輔助機構(油壓.氣壓,溫度感測器…)
2.16.有無附屬零件(如埋入射出零件)
2.17.穴號位置

--------------------------------------------------------------

steely 於2002-09-26 01:20


讓我猜猜,您應該不是專職設計,而是tooling engineer,不錯以您的工作職掌,非常稱職.
聽聽就好,希望對您有幫助,項目太多先說幾項:
其中4,6,8 組立圖可看出.
1,3,5,6,10,11,12,14,15,16,17客戶的開模標準會指定.
慨不懂第 7 項.
第16項,機構會設計好,不需模具設計煩心.
第17項,到目前為止我還不知干模具設計啥事.
第15項,應該是客戶規格,模具設計要考慮並告知客戶的是,要做早回機構,可能無法用機械手取出成品這些事.
第7,14項,請再解釋.
特別要提的是第9項,如是成品公差, 該找哪種模具廠,先要有底,3d model 的時代,就是照model 做,模具公差,我記得我只標過熱灌嘴長度的公差.
--------------------------------------------------------------
3
发表于 2006-1-15 11:41:09 | 只看该作者
關係, ?關係!
也許因為公司, 客戶及擔當角色的不同,
wolfycch所說的對steely老弟而言, 非加以指正
不可. 對我而言都足供參考.

如果在這論壇對某某軟體互批長短, 對我們毫無增長.
那才真的是干我們屁事.
技術問題, 指正爭論到到最後, 如果能得到相互增長,
既使吵架都還值得.
我和我的摯友, 為了概念不同會在公司內大眾面前
爭論起來, 一起到歐洲時從中正機場就沿途爭論10天,
回國在中正機場分手前還來一個最後回合. 重點在於
事後會統合一個共同結論, 絲毫無傷友情.

我現在要是看到30年前所整理的資料, 連自己都會
惡心. wolfycch既然有勇氣踏出第一步, steely老弟
您就繼續指導吧. 否則我無法從這裡挖到知識?庫.

wolfycch老弟! steely ?有三兩三不會輕易指正. 名徒
就是須要這種名師.

我們的客戶幾年前進行將一部分的鑄件改成塑鋼,
預計N年後我們也不得不涉及這個領域. 所以我
正在認真吸取常識. 謝啦!

--------------------------------------------------------------
4
发表于 2006-1-15 11:41:38 | 只看该作者
--------------------------------------------------------------------------------
受教了!其實模具製作設計領域真的差異很大,有精密..有外觀..有結構...有光學.....每一種設計製作方式都不一樣
而我提出的17點是一個設計者在設計模具前所應該具備的設計條件,而並非在模具設計進行中才來蒐集,當模具設計完成後再一上述17點逐一檢查核對,雖然有些條件客戶會提供,但客戶不見得完全了解模具,而客戶所忽略的設計者絕對有義務向客戶提出
以下就steely所提出的問題逐一回答如下
第 7 項. .........................................您可能常用3d拆模...如果只接到2d圖紙那mirror就很重要了
第16項.....................埋入射出.........你的埋入件是用手埋入或機械手埋入或磁鐵吸住,是臥式射出 或是立式, 模具是否要追加機構才能固定埋入件,埋入件是否會傷到模具...這些都是設計者要詳加考慮的
17項................................................您接觸的模具可能以外觀或機構為主,但是遇到精密模具或光學模具或小型模具,穴號真的會讓人欲哭無淚,當模具完成時就是找不位置刻......也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它是真的
14項................................................設計完成後一定會產生許多零件,模仁及滑塊,這些零件也許有些外包廠已早有制式規格,必要時可遷就這些廠商,如此成本可能會降低
至於公差部分,公差愈精密的當然製作成本就會偏高,而設計就必須特別注意收縮後尺寸變化,要小心,至於模具公差的標示這是設計者應該必做的,有人說台灣的製模師父普遍水準不高,這點我一點都不認同,應該是台灣的設計者水準要提高,綜觀先進國家的模具圖很少很少沒有標公差的,沒有公差,師父該做大或做小,該研磨或銑工,如果沒有公差就沒有依據,就只能憑師父的經驗,那哪來的標準哪來的品質,因為經驗是沒有標準,是沒有不出錯的,有公差就有數據,有數據就有品質........數字會說話
最後是我常對我同事講的....品質,成本,交期,是設計出來的........所以標公差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很累....請指教

--------------------------------------------------------------------------------
shenhung 於2002-09-26 21:46

呵呵..終於看到一篇..關點完全認同的文章了...本來下午寫了一篇.要POSt上來的.但想想還是算了....我也看過.很多國家的模具圖面..都有標公差ㄉ..台灣的也有..但不多..只是要標的合理..還要一番的推敲..原本幾何公差就是一門學問...!!以多模穴來說..因其模仁互換性的關係..公差的標注極其重要...也就是要把模仁.當標準零件來做...
我看過法國塑膠展上的牙糕頭雙色模具,且有轉牙..一模64穴...頭尾射出. 公模在中間. 公模是做四面的..底下有個轉盤..旋轉..共64x4 =256 穴. 外加256 支..HUSKY HOT TIP .各位可以算算模具要多少錢!!
台灣的貿易商很多..為何這樣的模具..別人不願在台灣開模...我想是台灣整個模具製作工作方式ㄅ.不能讓老外信任...我相信..我們有這樣的加工水準..但身為模具人..如果沒有模具QC 觀念..那誰願意花錢拿自己的東西讓你試驗..

模具是一門學不完的功課.每個人站在自己領域說話也略嫌不夠客觀..
只是透過這樣的討論..讓自己了解..自己所知的...真的實在有限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走出去..你會看的更廣..更開擴.

-------------------------------------------------------------
模具中的彈簧..很有趣..steely 說的丸線彈簧..就是切一段一段的那種..一般模具場都用在比較小組的模具上..裡由是為了節省成本..因為小組價錢不好..但是..我常常遇到的是..往往沒有節省成本還.增加後續困擾..原因是..小組模具通常頂針比較小..有時頂版導柱又不裝.頂版.導引只能靠回位銷...再加上..因為彈簧.沒有磨平端..造成頂出不平均..所以頂針常斷..回修次數就很高..我看到師父常在維修這種模具..只能搖頭..

當然我遇到過..比較精密塑膠小模具..頂版是用線性滾珠軸承導引的..價錢不同..作法也不同..

一般的彈簧長度計算公式.很簡單.就是..(行程+預壓量.)/彈簧壓縮率=長度
若是天側有滑塊...使用的彈簧,,,這時就必須計算..!! 要先知道滑塊重量..(現在有PROE..叫電腦幫你算一下.還瞞準的)我自己是用彈簧定數(每一條規格的彈簧..都有其不同的定數..定數就是彈簧每壓一mm..所須要的力量.通常是kg/mm) 來挑選合適的規格.

我自己做的國外客戶當中..很多都要求壓縮率..不得大於40%..
在所謂籃色彈簧(輕小荷重)的彈簧中..工作次數30萬模次為40%壓縮率.36% 為50萬模次,,32% 為100萬模次.也就是壓的越少..彈簧壽命越長
其實模具彈簧很多廠牌..壓縮率也不同..它的catlog 裡一般都有其設計資訊..各位可以好好研究..

---------------------------------------------------------------------------------
godzilla 於2002-09-27
個人覺得台灣的設計水準不是不能做到這點,大部分是時間跟價錢被壓縮到沒辦法做到這些工作.
再說現場師傅看到一堆尺寸公差大多會馬上反應,"請設計畫圖就是要你把公差調好,現場只要照圖施工,哪有那麼多時間對圖"
另外一個現實問題,台灣模具競爭環境超級惡劣,上游丟個80%的成品圖就開始下單開模具,而且僅提供3D圖檔,若有上下蓋的配合問題,模具廠要自行調配.
中途設計變更,模具照改時間照算價錢沒變.....這個時候上游RD的祖宗八代肯定全被請出來問好.
這些都是冰山的一角,台灣產業結構不健全,造就目前的製模架構.
現在當模具設計的不會比現場師傅輕鬆,超長的工作時間,超短的設計流程,乍看下好像是幫模具廠增加競爭力,實際上卻是讓模具產業向下沉淪
5
发表于 2006-1-15 11:42:14 | 只看该作者
从别处转的贴
6
发表于 2006-1-15 11:58:44 | 只看该作者
本來不想這麼早討論模具標公差的問題,是擔心戰線會拉了太長了,無法炮火集中在主題上,但看到很多朋友很關心這個問題,就先提出來討論討論.
場景先轉到那個快被操死的機構設計,一個上蓋的孔配下蓋的軸,孔最多只能比軸大4條,開始標尺寸:
孔 2.00 +0.02/-0,軸 2.00 -0.02/+0 , CAD上孔跟軸都畫2.00無脫模角,很完美. CAD DATA 跟成品圖都到模具設計手上,加工圖上標靠破孔心子2.00 +0.02/-0,軸的孔徑2.00 -0.02/+0,拿給現場師父,他會問模具設計到底我要做多少.模具設計改圖,破孔心子2.01,軸的孔徑1.99,達成任務.以下就有一些問題可討論.

1. 機構設計為什麼不直接標孔 2.01 +/-0.01,軸1.99 +/-0.01,這樣標成品圖就要被主管退件了.WHY?先把公差放大到40條, 2.10+/-0.10 1.90 +/-0.10,讀圖的時候,能輕易看出是配合件嗎?孔 2.00 +0.02/-0,軸 2.00 -0.02/+0清楚明瞭,他們是配合件,直徑2.00強度夠,而且轉動起來是FREE的,不會卡死.
2. 那現場師父為什麼要 2.01/1.99,他們看的是光學尺,光學尺是不會自己定公差的.其他就是機器精度與手路好與不好的問題.公差標了也等於沒標.
我想以上應可說明為什模具設計一般很少標公差.那為什麼我說過我也標過公差,其實那些公差是要告訴師父,這個尺寸很重要一定要測量,如果熱灌嘴高度不對試模時會出大問題.請注意這是模具本身的配合公差.
以上還好,如果 3D 先丟給模具設計而他對此類產品不熟的話,那後續修模就有的玩了.
其實機構設計該留的GAP在畫圖時就會先留安全值,照MODEL拆就好了.如果碰到那種兩光機構設計不留間隙,還把配合件拆開給不同模具廠開,那雙方面就要自求多福了.

模具圖面標示公差也有困難點,舉個例子: 40 PIN的CONNECTOR, PIN的寬度公差0.02, PITCH 公差0.02,40 PIN的總長公差0.10,這40片入子送去給加工場研磨,每一片入子的公差如何標?0.0025?太精密了吧,我來標只會在註明40片的累積公差是0.10,這是成品本身要求的公差轉移到模具公差而已,其實這種模子我沒做過,以上是用頭殼想的,如果有錯請指正.講了這麼多其實要讓各位客官了解什麼是成品本身要求的公差,什麼是模具本身要求的公差,成品本身要求的公差就交給機構設計去煩惱吧.這樣講吧,機構設計的公差是給成形廠及品管用的,模具本身要求的公差才是模具設計本身要注意的,先講好以上講的是稱職的機構設計,免的又被捉包.

各位客官有看過合阿達利吧,師父為何要再配合面上研磨完了又何模,重複同樣的步驟,如果各零件模具設計都有標公差還要合模幹什麼,慢慢算給你聽.假設3條會出毛邊,也就是累積公差3條內,公模芢仔的孔有公差,公模芢仔有公差,滑塊有公差,母模定位擋塊有公差,現在只提一個方向的公差,平均分攤各0.75,誰敢加工?三個方向都考慮的話,已經不是誰敢不敢做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出來的問題.

提個問題大家想想,看要如何標公差: 現在要做一個圓形的平板,客戶要求 P.L.毛邊1條以下,3條會出毛邊,1模一穴,公母模圓形穴大小與位置公差如何標,改成一模四穴又如何標?成品標示公差 +/-0.10.

理想與實際總是有差距的,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比較能達到預期.
7
发表于 2006-1-15 11:59:22 | 只看该作者
godzilla wrote:



在7年前第一次被日本客戶要求標公差時,我也跟你一樣滿肚苦水,但客戶只跟我說:>>模具零件(模仁,入子,滑塊...)一定會壞會損耗,當損壞時是要下模量測後再維修,還是先依圖訂製零件,待零件完成後再下模維修替換,你們公司是精密模具廠,但有多精密,有數據嗎.<<頓時真的很想將這小日本鬼子凌遲至死,但話說回來我們真的啞口無言,當時台灣的模具品質不是都由師父控制嗎,而好師父之所以會有好品質是因為在他們心中自己有一套公差,品質不好的師父就是少了那份公差,也就是經驗,現在我們請的師父只要求依圖施工依公差加工,從那時開始公司就開始訂定公差,所有零件一定要一尺寸量測
到現在我還是繼續要求設計者要標公差,其實多一,二天標公差並不會真的耽誤工作,因為這1~2天與整個模具交期還是小巫見大巫,如果真的很趕,我會請設計者先出圖,隨後花1天再標公差,完整後才正式出圖,並更新圖面
以前師父或公司再比模具品質好壞時會這麼說,"我模具經驗有10年20年經驗,我們公司開模有10年20年 歷史"現在應該說"我加工精密度0.01以下,我配合公差0.005以下" 上述兩種講法那一種品質可信度高
標公差不是在找碴,而是將模具品質數據化,而至於師父遵不遵守,除了考驗設計者的功力外,公司的要求更是重要........................
上面所說的不是理論也不是理想,因為模具的先進國家早已是如此,台灣也因該如此,習慣標公差後,不標反而覺得圖面不完整
--------------------------------------------------------------------------------


sheng 於2002-09-28 18:26
shenhung兄在法國塑膠展所看到的那組模具, 我想應該是機械"作"出來的, 不是以人"合"出來的.

我想建議圖面的公差標註是否盡量採用公差配合及
公差等級的方式, (特殊要求除外, 這一部分屬於know how)
1. 容易運用, 容易溝通. 經驗值可以累積.
公差要調整也較容易(調整等級).
2. 可以看出是否為配合件.
3. 加工者讀圖容易. 機械容易"作"出來.
4. 容易建立設計, 加工規範. 規範容易維護.

組立公差的問題宜用統計性(學)公式檢討及考量後
訂出公差標註, 公差才不會變成"不可能做出來".

整個累積己久的加工文化, 突然要改用公差配合,
公差等級的方式, 勢必會遭遇很大的不適應. 連
設計者本身都會?有信心.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
整套公差配合的內容, 我也還無法搞清楚, 只能在碰到
問題的時候才去針對該部分再鑽研.

各位可以嘗試, 在討論公差的時候用公差配合及等級的
方式會很容易談, 很容易溝通.
--------------------------------------------------------------------------------
8
发表于 2006-1-15 11:59:56 | 只看该作者
很高興您提出這麼多考題,真的要好好逐一討論,我們先看看快被操死的機構設計


快被操死的機構設計,一個上蓋的孔配下蓋的軸,孔最多只能比軸大4條,開始標尺寸:
孔 2.00 +0.02/-0,軸 2.00 -0.02/+0 , CAD上孔跟軸都畫2.00無脫模角,很完美. CAD DATA 跟成品圖都到模具設計手上,加工圖上標靠破孔心子2.00 +0.02/-0,軸的孔徑2.00 -0.02/+0,拿給現場師父,他會問模具設計到底我要做多少.模具設計改圖,破孔心子2.01,軸的孔徑1.99,達成任務.以下就有一些問題可討論.
1. 機構設計為什麼不直接標孔 2.01 +/-0.01,軸1.99 +/-0.01,這樣標成品圖就要被主管退件了.WHY?先把公差放大到40條, 2.10+/-0.10 1.90 +/-0.10,讀圖的時候,能輕易看出是配合件嗎?孔 2.00 +0.02/-0,軸 2.00 -0.02/+0清楚明瞭,他們是配合件,直徑2.00強度夠,而且轉動起來是FREE的,不會卡死.


其實這個機構設計被操死是應該的,因為它訂出的公差根本不合理,原定的條件是
孔最多只能比軸大4條, 而且轉動起來是FREE的,不會卡死.

試想:孔 2.00 +0.02/-0,軸 2.00 -0.02/+0,如果現場不小心做到公差配合的上限,就是孔軸都是2.00(公差內)那就no free,合理的公差應該是以E7/e7為主,即(3以下)孔2.00+0.024/+0.014,而軸是2.00-0.014/-0.024,如果覺得公差上下限間隙過大(0.044),可改成F7/f7即孔2.00+0.016/+0.006 軸2.00-0.006/-0.016,也可自訂公差, 孔2.00+0.02/+0.005 軸2.00-0.005/-0.02如此不管現場怎麼作,只要再公差內都會很FREE,而基孔軸的配合的基本尺寸本來就不能更動,如果更動
讀圖的時候,能輕易看出是配合件嗎?

至於模具公差,有些是依據成品公差而來,但大部分跟成品尺寸無關,舉例說明:
以上述孔2.00+0.02/-0例子而言,繪圖時我會將尺寸調成2.01再加縮水率,以ABS縮水率0.005為例,即2.01*1.005=2.02005(模具芯子尺寸),最後模具芯子我會設計成2段上半段是成品尺寸標成2.02+0.01/-0,下半段是裝入模仁的尺寸即2.1+0/-0.01,如果現場師父不客氣的問我
模具設計到底我要做多少
,我會直接說作2.02+/- 0,請問他做得出來嗎,所以標公差反而對現場有好處,而對設計者而言品質也絕對有保證,優秀的設計者本來就該執著於他的設計作品,沒有合理的執著就不會有好的作品,


2. 那現場師父為什麼要 2.01/1.99,他們看的是光學尺,光學尺是不會自己定公差的.其他就是機器精度與手路好與不好的問題.公差標了也等於沒標.

公差標出來就是一種約束力,所有的加工者都要往公差內進行加工,原本不好的機器或手路不好的師父,如果沒有公差的限制不是更糟嗎,如果廠內機械連合理的公差都做不出來,那這家模具廠可能就沒有競爭力了


如果 3D 先丟給模具設計而他對此類產品不熟的話,那後續修模就有的玩了.
其實機構設計該留的GAP在畫圖時就會先留安全值,照MODEL拆就好了.如果碰到那種兩光機構設計不留間隙,還把配合件拆開給不同模具廠開,那雙方面就要自求多福了.

我也遇過這類的RD,但在模具開發前會跟客戶檢討並提出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請他們預先作修改,如果不改,我會在會議提出,將來修改如果不是模具問題,而是成品(MODEL)問題,修改費用一樣向客戶申請
最後0.0025對精密模具而言不會太嚴苛,我也曾經標過0.002給研磨加工廠,所得到的回應是.很正常.寫到這裡有點累了…..您最後的習題,改天再做

--------------------------------------------------------------------------------
9
发表于 2006-1-15 12:00:17 | 只看该作者
公差是所有技術規範之母, 值得用功去鑽研啊.
很複雜的東西, 最好用簡單的方法去思考.
這是整個國際標準化的一環, 這一套體系有一個
國際專業機構, 有一批藏境人, 隨時都在修訂,維護
這個體系的適用及完整性. ?對可以放心的去遵照.
設計者也有遵照這個體系規範的義務, ?有折衷,
也不必太花俏, 自創自己的理論. 既使是自訂公差也是
參照它的IT等級來設定容許公差範圍.

要想達到steely所說"裝下去不用合模就可生產", 除非你
遵循這個體系, 否則永遠辦不到.

嘗試與模具師傅溝通, 告訴他搞清楚是基孔或基軸制,
加工的目標尺寸放在圖面標註公差的中間值. 頭腦裡面
隨時有這個概念, 也養成這個習慣.
按圖施工, 設計者的歷練要求會很重哦! 多到現場吧!
至少到現場求証一下自己設計的CASE. 雖然很苦, 成就感
可以補償.

抱怨用CAD繪圖現場作不出來的情形國外多得很, 既使作得
出來, 圖裡面還會有很多陷阱, 不得不注意.

--------------------------------------------------------------------------------
10
发表于 2006-1-15 12:00:41 | 只看该作者
個人整理的粗淺資料, 說明公差的運用手法, 請參考並指教!

置於本文最後

運用時請一定要反複思考驗証, 運用的不好, 會造成反效果及
產生尺寸矛盾.
1. 不要因為尺寸標註的不恰當, 造成無謂的公差過度嚴格.
2. 如果公差非那麼嚴格不可, 留個地方來解套. 例如3件的組合件, 把重要的2件先作好, 以比較不重要的第3件作尺寸解套.
3. 公差體系所指的都是"最終尺寸", 如果使用條件為溫度300度, 尺寸會變化, 體系所指即為300度時的尺寸, 加工尺寸呢? 只好用實驗法求得常溫下必要的原型尺寸或形狀.

不知這樣的說明, 各位是否認同.
--------------------------------------------------------------------------------
steely 於2002-09-30 23:14

看 SHENG兄要出差了還教導後進這麼多,本來想星期一偷個懶,想想還是ㄌ一ㄠˊ下去.

"其實這個機構設計被操死是應該的,因為它訂出的公差根本不合理,原定的條件是
孔最多只能比軸大4條, 而且轉動起來是FREE的,不會卡死.

試想:孔 2.00 +0.02/-0,軸 2.00 -0.02/+0,如果現場不小心做到公差配合的上限,就是孔軸都是2.00(公差內)那就no free,合理的公差應該是以E7/e7為主,即(3以下)孔2.00+0.024/+0.014,而軸是2.00-0.014/-0.024,如果覺得公差上下限間隙過大(0.044),可改成F7/f7即孔2.00+0.016/+0.006 軸2.00-0.006/-0.016,也可自訂公差, 孔2.00+0.02/+0.005 軸2.00-0.005/-0.02如此不管現場怎麼作,只要再公差內都會很FREE,而基孔軸的配合的基本尺寸本來就不能更動,如果更動
讀圖的時候,能輕易看出是配合件嗎? "

本來不太想談,實在是有點學問,不是查查表就解決的.@@我就是那個機構設計,我覺得快被操死,不是因為那公差的事,而是絞盡腦汁醫那個不肯付錢的愛滋病人.
其實我是怕被誤解才加上不會卡死的.那是不是free,待我慢慢道來:

工程實務,對付那個軸就太簡單了,不多說.對付那個孔就要動動腦筋.其實也很簡單,2.02的塞規插下去,插不下去,2.00塞規插下去,很爽.相信很多狗狗都知道,插的比看的還要準,這麼講吧,qa在做fa時一定會指名測量工具,對付這些洞洞絕大部分用塞的不是用看的(尤其是配合件),2.00對2.00,用投影機去看,誰敢說誰對,隨便焦距轉一下就好幾u,那是抬槓.這樣說吧,大家應該有學過有效數字,有沒有2這個值,有沒有2.00這個值,差別只在於有效數字在哪.今天 sheng兄提了這麼多寶貴的資料,我也來湊個熱鬧.

還是比較建議不要定軸2.00-0.005/-0.02這種公差,想想看如真的作在這個範圍內,加工廠做出來的東西跟沒有公差的2.01(用卡尺去量)有沒有不一樣.可能更貴精度更差.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1-8 16:33 , Processed in 0.03771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