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楼先,把加工思路说一下,刀路有空再附上:
对刀----- X.Y分中,Z最高面
1)4只R18.851孔钻穿. 刀具 30钻头
2)4只R38.02孔钻Z-65. 刀具 30钻头
3)毛胚记忆二次开粗 刀具 50R5 余量X,Y1mm Z0.4mm 设置最小插刀48
4)二次开粗 刀具 16R0.8 余量X,Y1mm Z0.4mm 设置最小插刀15 加工深度Z-66mm
5)二次开粗 刀具:E6 余量X,Y1mm Z0.4mm 加工深度Z-66mm,控制加工范围--4个孔中不加工,大平面不加工
6)产生剩余毛胚
7)淬火
8)等高层铣+层间加工 刀具 30R5 余量X,Y0.1mm Z0.1mm 设置最小插刀28
9)二次开粗 刀具:D16R0.8 余量X,Y0.1mm Z0.1mm 设置最小插刀15
10)4只R38.02孔精加工. 刀具:D16R0.8 余量X,Y0.mm Z0.mm
11)4只R18.851孔精加工 刀具:D16R0.8 余量X,Y0.mm Z0.mm
12)精光水平面 刀具:D16R0.8 余量X,Y0.5mm Z0.mm
13) 二次开粗 刀具:E6 余量X,Y0.2mm Z0.1mm
14)用"Curvature Map"功能分析R,选择适用刀具,并对不需要加工的区域进行补面.
此工件的难点在于精加工,比较烦琐,而且是淬火处理,所以必须考虑刀具磨损.如果是我的话,选择分区域加工,有几点好处:
1磨损刀具可以及时更换,提高加工精度.
2因为造型曲面较多(2400多个曲面),选择区域加工可以省掉不需要加工的曲面,提高计算速度.
3可以灵活选择刀具种类以及长度,有些区域虽然很深,但刀具可以夹的很短,如此可以减少加工时刀具震动,提高刀具寿命.
4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刀路方法进行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开粗.
对于加工顺序,在图片中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的标示.精加工时以R5,R4球刀为主,D16R0.8飞刀为辅.清角使用R1-3球刀以及E4-6平刀.
选用刀路:Finish Mill By Angle Finish Mill All 3D-Setp Cleanup Along Contour Split Horiz/Vertical Legacy Pencil Part Sursace 3x 加工时使用边界,干涉面以及Z向深度对刀路范围进行控制
电极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加以表示了.
精加工文字细述不清,但大体思路如此.
最后谈下本人对这道题的看法,此题考的并不是编程员对刀路的熟悉程度,而是加工思路和刀具切削参数的合理使用.编出刀路来很简单,但编出高效的合理的刀路来,要费很大的一番心思.如果我来加工的话,首选PMILL,CIM对于这种类型的工件,效率应该在PMILL之下,毛胚记忆在此题的作用显然没有PMILL的残留边界+等高层铣来的明显.但并不是说CIM不好,仅限于此题.
新手之言,请D版勿笑![](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hy.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不求加分,只为交流.
[ 本帖最后由 惠益 于 2008-1-18 00:3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