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A T1=0.2 是咱们要求的设计尺寸,б是根据最初的设计逆向算出来的
n×б应该算是可以认为合格产品的范围,б就是一个大多数尺寸的分布范围
0.2=nб n=4的时候,б的分布范围就大了,允许大多数零件的尺寸分布范围大了,相对于生产厂商的生产精度也就比n=6的时候降低了(最后的公差累计值要是和最终设计要求有偏差,是不是就能通过增加n凑数糊弄领导了?)
Part C 应该是最终尺寸链得出的装配尺寸,咱们是根据大多数零件的尺寸来确定最终的装配公差
装配要求nбasm,n=6相对n=4的可装配尺寸范围更大,废品率更低
Part C 应该是最终尺寸链得出的装配尺寸,咱们是根据大多数零件的尺寸来确定最终的装配公差
装配要求nбasm,n=6相对n=4的可装配尺寸范围更大,废品率更低
->我感觉n=6不应该代表可装配的范围更大,而是应该要说明具备的装配能力值是6,所以才会得到装配后的公差范围,所以才觉得n=4的公差值应该大,应为装配的能力差点。如果是可装配的范围,那就不该得到结果的组装后公差范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