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这些主义希望能在大家设计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6-3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新即物主义  New Objectivity (1919-1933)
  新即物主义通常指德国魏玛时期(1919--1933)的(造型)艺术流派,由于早在魏 玛时其之前德意志工匠联盟的最早期的领导人穆畲修斯(Muthesius )即反对〞青年风 格〞的装饰性与〞表现主义〞的非理性,而提出对物体客观理性的描绘(以助机械建筑 设计),被称为〞即物主义Objectivity 〞,所以在1920年代类似的创作主张提出时即 以〞新即物主义〞称之。新即物主义除了受即物主义的影响外,也受意大利的再现主义 (Representationalism)、新古典派、超写实主义或形而上派与法国的立体派的影响。 作为德国魏玛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新即物主义表达的未必就是魏玛政体的立场,无宁 是表达了魏玛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与魏玛时期的中间偏左的创作观点,总的来说,表达了 魏玛时期的社会经济矛盾,一方面渴望现代性,另一方面又感到(惶恐于)现代的不确 定性;一方面既追求清醒与理性,另一方面也残留〞表现主义〞与非理性,新即物主义 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对抗于表现主义Anti-Expressionism。
  2. 具体的写实(又包括了左派的真实主义与右派的新古典主义)
  3. 对右派政客及资产阶级腐败生活的讽刺。
  4. 对普罗阶级(工人)的联合的赞扬。
  5. 对工业及都市的赞扬。
  6. 进步性(progress)正面性(postive )
    所以对外来的思潮极为开放(相对于当时的德国表现主义)。
  所以在创作主题上即围绕着上述几个特点,在创作技巧上则表现刚硬与精密描绘等 特点。新即物主义在纳粹上台后即被新浪漫主义取代并刻意的被消音。若从苏联的艺术 实验期来看,即物主义曾为构成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相对于间接应用的艺术,即物主义 也更朝向以下的特点:
  1. 要求具生产性(可直接应用)
  2. 对象为具体的物品(故称objectivity)
  3. 进入工厂作实验
  4. 与广大的民生结合(要求经济性)
  我们可以说即物主义几乎就是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宣言。新即物主义由于是在魏 玛时期的大都市为发源地所以对同时期的艺术流派,如: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 派多能吸收并互相影响,也正是如此,新即物主义对德国的包豪斯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Michalski,S 1992 《New Objectivity》
    刘其伟 1975 《现代绘画理论》
    刘其伟 1990 《现代绘画基本理论》
    何政广 1994 《欧美现代绘画》
    Gray,C 1986 《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 1863-1922》
    程文宗 1992 <意大利设计中的新即物> 《艺术贵族》29
22
发表于 2006-6-3 23:39:24 | 只看该作者
普普艺术  pop art
  普普艺术是1950年代源于英国的一个画派,后来在美国发扬光大。基本上普普艺术 从上日常生活常见的景象,也重新思考在二次大战后日益普及的印刷文化(大量复制) 、传播文化、商业文化与俗文化,所以在创作的题材与媒介上应该可以有更好与更宽广 的选择。普普艺术在对后现代设计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再造型上,后现代设计算是从价 值观上改变了审美的标准。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何政广 1994 《欧美现代绘画》
    刘铨芝 1985 <普普艺术与现代建筑> 收录于孙全文编《近代建筑理论专辑》
    吕清夫 1994 <根本不 "写" 的写实艺术(新写实主义)> 《炎黄艺术》 65
    陆蓉之 1991 <从德国的普普风讯到人文新潮> 《艺术家》 192: 168-193
    罗门 1994 <普普潜在世界的探讨与省思> 《现代美术》 56: 2-5
23
发表于 2006-6-3 23:39:46 | 只看该作者
后工业主义  postindustrialism
  就像后现代主义一样,后工业主义一词也是一个被烂用的字眼,不过在最通常的指 涉上,后工业主义指西方国家于1960年代到1970年代逐渐脱离福特主义(Fordism)或逐 渐脱离资本垄断的时代,转而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而言。设计上 的后工业主义在美学上有些奇妙的转变,西方国家的重工业的(衰退)崩盘的状况很讽 刺的,常常在许多设计者的作品中有强烈的暗示。诸如:迪克森(Dixon,T )的家具作 品就常出现〞再利用〞的材料、零碎的材料、或捡来的材料,这样的作品暗示了工业化 全盛的社会已经〞过去〞了。同样的〞后工业化〞也表示一向威力无比的福特式生产模 式:大量生产对应大众同质市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市场从大众转成分众转成小众,市 场的区隔已不必规划而是老早就已区隔了,货品不再是为了不知名的〞大众〞,而是为 了特定的部门或个人而生产。所以市场的概念也从长期转成短期。在这种状况下,设计 的进路也有所不同,设计的时间变短,个人因素(风格)加强,所谓运用高科技的分批 搭配生产,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24
发表于 2006-6-3 23:41:02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对设计的后现代的理解一般都以建筑设计为起点,因为对现代主义开炮从文丘里( Venturi, R)的〞复杂与矛盾〞,到吴尔夫(Wolfe )的〞要包豪斯还是我们的豪斯( house )〞,到詹克斯的〞宣布现代主义已死〞,矛头一直都是指向建筑的现代主义, 或所谓的现代建筑。另一方面所有的设计分类中仍然以建筑设计为领导, 理由无它, 建 筑设计的历史太长了,所以在设计的后现代风潮中, 也是以建筑设计为领导,不过在理 解整个设计界的〞后现代性〞时,我们宜将眼光放在〞设计〞与其它工作的差异上,而 不只是将眼光放在〞建筑设计〞与其它工作的差异上。一般而言,设计是:
  1. 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 与生产及生产技艺有关(追求经济性);
  3. 与解决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 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东西);
  5. 与生活方便性有关(追求实用,追求经济性);
  6. 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7. 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样,到了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 有关、与生产有关、与解决问题有关这三个向度,而60年代末期可以说〞全新〞的社会 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性〞的出现。设计的后现代简单的说,可以以以下的特点 来描述:
  A 从订制而到大众,60年代以后,所谓的设计界才真正的遇到〞大众〞,商品渗入 了日常生活,而不是只有贵族或有钱人才享用名牌。广播,报章广告,电视种种听觉与 视觉形象也渗入了日常生活,这在〞艺术〞的向度兴起了"普普艺术" , 接着一种追求拼 贴效果、复制效果、视觉平面效果(海报)的设计风格出现。
  B 文丘里(Venture,R )在70年代初期以耶鲁对抗哈佛的姿态或以布杂对抗包豪斯 的姿态提出了粉粹国际式样的口号〞less is more〞,显示了美学上的〞后现代〞的出 现。在现代设计运动中所提出的种种口号, 诸如〞简单就是美〞;〞形随机能〞;〞材 料素色表达真实〞随之受到极大的质疑。我们可以说〞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 说服力)〞的这一向度受到了重视。因为现代主义走火入魔后,(设计者)自己拱起了 对使用者的一面鄙视的大墙,设计者认为要教育消费者甚至要教训消费者,设计者淘醉 在一个自制的神话中。现代主义的作品追求理性与纯粹性,以致作品(在造型上)〞都 不说话〞了,或尽说一些消费者听不懂的话。文丘里的口号唤起了〞拥抱大众,拥抱通 俗,拥抱大街〞的风潮,在美国这引起70年代美国东岸工业设计界为首的〞产品语意pr oduct semantics〞的探讨,主要即藉产品语意指向消费者,指向俗文化,指向商业文化 ,来重建美国产品的特色(与销路)。
  C 装饰风与〞内衣外穿〞:与普普风潮及文丘里效应直机接相关的是装饰风与所谓 的内衣外穿。装饰风的兴起与20年代的Art Deco有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型的美与装饰的 愉悦, 以对抗机器美学的冰冷), 但另有不同的表现。此一时期的装饰风显然多加了〞 异国风味(如印度风味);杂然并陈的风味(多元价值观的兴起);平面与光学的风味 (欧普与普普的影响)……〞〞内衣外穿〞与70年代经济的紧缩,都市化的回流(rege ntrification),旧物再使用(reuse ),机械主义的复活有关。〞内衣外穿〞以两种 不同形态影响了设计:其一为:旧的(可用的)东西包上亮丽的外皮。其二为:将原先 认为见不得人的〞零件,内脏〞当作装饰品及面材来安排。(如蓬皮杜艺术中心)
  D 语意的另一走向:在语言学的发展上,对后现代的影响产生了不同于产品语意的 另一走向,是为语意的另一走向,这在建筑设计上尤为明显。可视为美东的哈佛建筑对 文丘里效应的反击,这一派别以所谓建筑界纽约五巨头(The New York five )为主结 合了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风格、银白色风格、解构主义的思潮与符指(signified )与符征(signifer)的替换游戏(所谓的隐喻,转喻…),来建立其特殊的设计风格 。
  E 高科技的设计风格:在80年代新的材料与新的科技相对于60年代可以说是多得非 常多。其中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应用与普及所产生的震憾性影响,对设计者而言在作品中 追求一种与高科技相对称的造型或形象,是为高科技的设计风格,这种高科技的设计风 格追求的特色如下:高科技产品的直接应用(就建筑设计而言)、简洁的造型(高科技 已经够复杂了)、光亮与金属的造型,最好加上一些冷冷的灯光效果(不是打灯光)、 会动的机械与居住的机械(机械主义复活)、工业化产品或粗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 物厂房化(或效率化)、结构的外露(尤其是钢结构)。
  F 意大利的孟菲斯派或新理性主义:在世界性的家具市场中, 80年代意大利的孟菲 斯设计集团(Memphis Group )脱颖而出而造就了所谓的孟菲斯风格,为后现代设计风 格中很重要的一支。事实上这应属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孟菲斯风格并不容易用 〞文字语言〞来表达或说明,同时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也有人视为〞法西斯〞风格的再 生(如由冷酷、几何线条、干净、神密、黑色所代来的高贵感。)不过新理性主义就如 其名一样,基本上承传了现代主义中的理性主义 (对机能的追求,对精炼refine的追求 ,以及未来派对机器与动感的歌颂),只是因为从20年代至今,约80个年头过去了, 确 实有太多的新生事物应该放在〞一种秩序的规范〞中罢了。
  G 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视觉的深度:从普普艺术兴起后,设计风格失去了〞立 体的深度〞,失去了视觉的深度,设计作品反过来追求思考的深度或理论的深度。这一 方面与二次世界大战后语言学、结构主义、诠释学、文学评论、「设计理论」、现代美 学……等等的兴起有相当大的关系。设计者不但被要求做出个好作品,更被要求说出个 「口号」层次以上的「道理(理论)」来。在后现代建筑界这一点特别明显, 如Sottsa ss的从学建筑(建筑科班出身)转到工业设计而大放异彩(他认为建筑设计太建制化了 );詹克斯Jencks的从文学批评(英国文学科班出身)转到建筑批评再转到建筑设计而 大放异彩(他显然认为建筑设计太有趣了,一点也不建制化);亚力山大(Alexander )的从数学(数学科班出身)转到社区规划理论,再转到建筑理论,最后成为一个革命 性的建筑师,不但在建筑设计上大放异彩, 也在「设计方法」理论界大放异彩。设计作 品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视觉的深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感 觉的深度。
  H 从大众而到小众:在60年代从订制而到大众,从80年代反过来从大众到小众,小 众时代的诞生很容易被误会成〞订制〞的怀乡情结。虽然也可以用〞复古〞风来描述小 众时代的设计作品,但基本上这种小众时代的设计里,高贵的造型与历史的造型或是怀 古的造型与〞复古〞风也有所不同:第一点为:乡土与〞自己的〞历史感更胜于对希腊 与罗马的怀古。第二点为:带着嘲讽与游戏心态的怀古。
  参考文献:
    杨裕富 1993 《从传统工匠系统中分析建筑与工业设计的设计资源》
    杨裕富1994 <设计运动的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与新现代> 收录于《国立云林
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
    杨裕富 1994 《从传统工匠系统中分析建筑与工业设计的设计资源(二):设计的
史学基础 》
    王弄极 1986 <后现代情状 : 一篇关于当代建筑的报导> 《中国时报》1986/8/
16
    宗桓 1986 <揭开后现代的序幕> 《中国时报》1986/8/16
    傅朝卿 1989 <一九七七年以后中国大陆建筑发展概况(四) : 后现代主义趋向>
《建筑师》175:56-63
    夏铸九、陈志梧、郭文亮1987 <查理摩尔与后现代主义空间正文的写作> 张西茜
译 收录于《查理摩尔建筑艺术1949-1986》
    陆蓉之 1987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现象5: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艺术家》 151:
62-76
    陆蓉之 1990 《后现代的艺术现象》
    郭肇立 1983 <后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师》 102: 14
    郭肇立 1983 <叛逆!!前卫? :论现代主义之后的反动美学> 《建筑师》 106: 5
2-56
    王岳川 1993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王岳川  尚水(编) 1992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孙全文(编辑) 1987 《论后现代建筑》
    张世豪 1988 《后现代主义建筑探微》
    蔡源煌 1992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罗青 1989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新建筑社 1977 《Post- Metabolism 》
    新建筑社 1977 《现代世界建筑?潮流》(1977年12月临时增刊)
    新建筑社 1990 《1980- 1990 Postmodern age》
    新建筑社 1991 《建筑20世纪part 1》 (创刊65周年记念号)
    新建筑社 1991 《建筑20世纪part 2》 (创刊65周年记念号)
    Crook,S akulski,J; Waters,M 1992 《Postmodernization : 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
    Hassan,Ihab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 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Jameson,Fredric  1991 《 Postmodernism :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Jencks,Charles 1983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Klotz,Heinrich 1984《The History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LyoTard,Jean-Francois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Sarup,Madan 1988《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Thackara,John(edit) 1988 《Design After Modernism》
    Wallis,Brian (edit)1984《Art After Modernism: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25
发表于 2006-6-3 23:41:17 | 只看该作者
新现代主义  neo-modernism
  新现代主义指称一种创作态度,这些设计者希望回到现代主义先锋者的追求目标, 并以此来超越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最早是由一些设计期刊的总编辑(如:MODO的 总编Raggi)与皮西(Pesch )于1981年国际设计协会中所喊出来的,新现代主义与现代 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拒绝现代主义中的〞普同性〞(拒绝所谓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最好 的答案)与所谓的〞国际式样〞,所以新现代主义是一种多元主义论,主义随遇而安( 如新现代主义在意大利就与意大利的写实主义Realism 结合)。但是新现代主义继承( 与发扬)更多现代主义的东西,诸如形随机能或机能主义就在新现代主义中发展成一种 〞使用者需求〞的美学。新现代主义基本上也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反历史主义〞的主张 ,但更正面的发展,大概是在90年代初期的〞丹麦现代主义〞的再发现(或复兴)。总 之,新现代主义在各个国家(民族)都可找到结合的契机。同样在设计期刊总编帕帕达 基思(Papadakis)的鼓吹下(设计上的)解构主义就被认定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Papadakis 1990 《The new modern aesthetic》
    Papadakis 1991 《A decad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26
发表于 2006-6-3 23:41:44 | 只看该作者
新塑形主义  neo-plastism
  新塑形主义是一个与风格派(de stijl)有类似性与关联性的一个设计运动,它源 于法语〞Neo-plasticisme〞 当这个字翻译成荷兰语〞Nieuwebeelding〞时意指〞新意 象的产生〞或〞新结构〞。Nieuwebeelding这个词首先由蒙德里安(Mondrian)于1920 年创用,当时蒙德瑞安与杜斯伯格(Doesburg)都是风格派的领导人物,蒙德里安与杜 斯伯格将德语神学家的著作与黑格尔的哲学结合,蒙德里安还从人类学家史坦恩(Stei ner,R )著作中加以研读,而建立了新形塑主义的理论基础。大体上这产生了一种二元 论的世界观,诸如:普同性与个人性;垂直与水平;男性与女性……等等,蒙德里安与 杜斯伯格还认为艺术史上的成熟的演进起于14世纪的画家乔托(Giotto),他们认为乔 托开启了造型创作上的纯粹抽象的可能性。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史的发展上已找到一个最 佳的现代解决答案(消除了艺术史发展上不安的张力),那就是新形塑主义,新形塑主 义是如此的完美,表示了绘画从自然主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s 〞走到了精神价值 的〞表现Expression〞。更细的说,这种论调正符合德国艺术史家乌福林(Wolfflin) 的艺术史演化论的说法。乌福林认为(西方)艺术发展在古典式样(以希腊罗马为典型 ,文艺复兴为再现)与巴洛克式样(紧接文艺复兴之后)之间一直存有一种不安的张力 ,这不安的张力表示秩序(文艺复兴式样 order)与表现(巴洛克式样Expression)间 的对立一直都还没解决(所以乌福林认为巴洛克之后会有那么多纷云而不成熟的式样出 现),而蒙德里安认为他与杜斯伯格(在理论上)找到了答案,不过或许杜斯伯格参与 感不够,随后,杜斯伯格就拒绝声明:〞新形塑主义已找到了绘画的最高境界〞,认为 绘画的风格还会继续发展,杜斯伯格随即在水平与垂直现中加上了对角线,并认为蒙德 里安是属于文艺复兴类型,而他自己是属于巴洛克类型,病称这垂直、水平与对角线为 〞解构成counter-Composition 〞或〞元素主义〞。
  在1926年到1928年间杜斯伯格邀同许多艺术家如:阿普(Arp,H )、图伯-阿普等 人到他莎士堡(Strasburg )的工作室从事所谓设计的创作。并真实的从事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直到杜斯伯格离开莎士堡另创风格派。
  新形塑主义如今已被许多艺术史家或设计评论家误解,或许就在于新形塑主义的作 品留下来的不多,且新形塑主义与风格派太近似所致。
  在理论上新形塑主义所找出新造型的〞法则〞为(蒙德里安的造型法则):
  1. 空间为白,建筑与家具则相对的为三原色所构成。
  2. 设计是还原后的构成(composition )。
  3. 构成是由个种还原后的元素来组合。
  4. 构成就是设计,在视觉方面追求〞均衡〞或不对称的平衡。而这种不对称的平衡
是可以计算的。所以构成与纯艺术不同,构成是〞设计〞。
  5. 适当的比例(proportion)可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6. 禁忌〞对称〞。
  在理论上〞风格派〞所找出新造型的〞法则〞为(杜斯伯格的造型法则):
  1. 追求正确(精确)、开放、比例的美。
  2. 以真实(reality )代替美。
  3. 以综合代替分析(创作功力在综合)
  4. 以理论的构成代替抒情的构成。
  5. 以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6. 以团队生产(Team-work )代替个人(英雄)主义。
  新形塑主义由于两位领导人都与包豪斯有关系(一位在包豪斯教过书,另一位常去
包豪斯讨论),所以对设计的现代主义都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刘其伟 1976 《近代建筑艺术源流》
    刘其伟 1991 《现代绘画基本理论》
    何政广 1994 《欧美现代绘画》
    福井晃一1995(1978)《设计小辞典》
27
发表于 2006-6-3 23:42:14 | 只看该作者
新塑形主义  neo-plastism
  新塑形主义是一个与风格派(de stijl)有类似性与关联性的一个设计运动,它源 于法语〞Neo-plasticisme〞 当这个字翻译成荷兰语〞Nieuwebeelding〞时意指〞新意 象的产生〞或〞新结构〞。Nieuwebeelding这个词首先蒙德里安(Mondrian)于1920 年创用,当时蒙德瑞安与杜斯伯格(Doesburg)都是风格派的领导人物,蒙德里安与杜 斯伯格将德语神学家的著作与黑格尔的哲学结合,蒙德里安还从人类学家史坦恩(Stei ner,R )著作中加以研读,而建立了新形塑主义的理论基础。大体上这产生了一种二元 论的世界观,诸如:普同性与个人性;垂直与水平;男性与女性……等等,蒙德里安与 杜斯伯格还认为艺术史上的成熟的演进起于14世纪的画家乔托(Giotto),他们认为乔 托开启了造型创作上的纯粹抽象的可能性。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史的发展上已找到一个最 佳的现代解决答案(消除了艺术史发展上不安的张力),那就是新形塑主义,新形塑主 义是如此的完美,表示了绘画从自然主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s 〞走到了精神价值 的〞表现Expression〞。更细的说,这种论调正符合德国艺术史家乌福林(Wolfflin) 的艺术史演化论的说法。乌福林认为(西方)艺术发展在古典式样(以希腊罗马为典型 ,文艺复兴为再现)与巴洛克式样(紧接文艺复兴之后)之间一直存有一种不安的张力 ,这不安的张力表示秩序(文艺复兴式样 order)与表现(巴洛克式样Expression)间 的对立一直都还没解决(所以乌福林认为巴洛克之后会有那么多纷云而不成熟的式样出 现),而蒙德里安认为他与杜斯伯格(在理论上)找到了答案,不过或许杜斯伯格参与 感不够,随后,杜斯伯格就拒绝声明:〞新形塑主义已找到了绘画的最高境界〞,认为 绘画的风格还会继续发展,杜斯伯格随即在水平与垂直现中加上了对角线,并认为蒙德 里安是属于文艺复兴类型,而他自己是属于巴洛克类型,病称这垂直、水平与对角线为 〞解构成counter-Composition 〞或〞元素主义〞。
  在1926年到1928年间杜斯伯格邀同许多艺术家如:阿普(Arp,H )、图伯-阿普等 人到他莎士堡(Strasburg )的工作室从事所谓设计的创作。并真实的从事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直到杜斯伯格离开莎士堡另创风格派。
  新形塑主义如今已被许多艺术史家或设计评论家误解,或许就在于新形塑主义的作 品留下来的不多,且新形塑主义与风格派太近似所致。
  在理论上新形塑主义所找出新造型的〞法则〞为(蒙德里安的造型法则):
  1. 空间为白,建筑与家具则相对的为三原色所构成。
  2. 设计是还原后的构成(composition )。
  3. 构成是由个种还原后的元素来组合。
  4. 构成就是设计,在视觉方面追求〞均衡〞或不对称的平衡。而这种不对称的平衡
是可以计算的。所以构成与纯艺术不同,构成是〞设计〞。
  5. 适当的比例(proportion)可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6. 禁忌〞对称〞。
  在理论上〞风格派〞所找出新造型的〞法则〞为(杜斯伯格的造型法则):
  1. 追求正确(精确)、开放、比例的美。
  2. 以真实(reality )代替美。
  3. 以综合代替分析(创作功力在综合)
  4. 以理论的构成代替抒情的构成。
  5. 以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6. 以团队生产(Team-work )代替个人(英雄)主义。
  新形塑主义由于两位领导人都与包豪斯有关系(一位在包豪斯教过书,另一位常去
包豪斯讨论),所以对设计的现代主义都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刘其伟 1976 《近代建筑艺术源流》
    刘其伟 1991 《现代绘画基本理论》
    何政广 1994 《欧美现代绘画》
    福井晃一1995(1978)《设计小辞典》
_________________
28
发表于 2006-6-3 23:42:42 | 只看该作者
新设计  new design
  新设计是80年代冒出来的派别,用以描述在80年代十年间的设计风格或状况,且新 设计往往是属地或属科的,诸如:新意大利设计(New Italian design)或新平面设计 (New Graphic )。当然所谓〞新〞这个字眼是常常出现再现代主义中的。如科布在19 23年就发表《迈向新建筑》。也就是说〞新〞并不是那一个年代的专利。不过80年代所 提出的〞新〞设计,还有一个指涉是:指突破既有遗产(或包袱)中的理性主义、机能 主义、国际式样。这样的指涉就将所谓的后现代含括进来了(进了新设计范围)。更精 确的〞新设计〞的定义在意大利的设计师兼哲学家布兰尼(Branzi,A)的著作中可以发 现,布兰尼在1984年出了一本新书《热屋:意大利新浪潮设计 The Hot house: Italia n New Wave design》中有较详细的描述,布兰尼指出:新设计突破了既有大众市场(这 是以福特主义及国际式样为主流的大众市场)的和谐(同质)性。布兰尼为〞艺术在设 计上的应用〞辩护,〞(现今的设计是)充满了符号、引用、隐喻与装饰〞。他也认为 新设计正是后工业化社会的诡论及矛盾的表现。在1991年布兰尼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 了一个新设计展,布兰尼并扩充新设计的概念到(包含了)巴黎与巴塞罗那,宣称:新 设计在此时已经取代了国际式样。这样的论述由于出现在〞后现代〞之后,所以有的人 认为新设计就是后现代,也有的人认为新设计是后现代的一部分。新设计虽然充满了符 号、引用、隐喻与装饰,但是从大众的匿名性转向小众或分众时,所谓的著作权或〞作 者〞为主的〞真本〞版权观念反而更加被重视。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29
发表于 2006-6-3 23:43:04 | 只看该作者
高科技派 high-tech
  高科技派一词通常用于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兴起于60年代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 Foster,N)与罗杰(Rogers,R)所形成的派别,高科技派并不是指工业上的高科技(如 :机器人、硅芯片、计算机),而是一种讨厌传统建筑材料与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态度 ,所以高科技帕特别喜欢用非传统的合成材料或零件。高科技派在英国有两个来源,从 长远来说:18世纪普金(Pugin )的想法及早期铸铁大桥的兴建都是高科技派的来源; 从近期来说:未来派、俄国构成主义乃至现代主义中的柯布西耶、班韩、富乐、日本的 代谢派的著作与设计品等等都是高科技派的来源,更直接的来说:英国的〞建筑图派 A rchigram〞可视为高科技派的理论(意识形态)前身。虽然高科技派并不愿意被归类为 一种式样,但高科技派的作品特征还是可以描述如下:
  1. 高科技派以〞厂房〞为原型;
  2. 喜用干式构造(这与现代主义相当不同)
  3. 喜用机械原件或机械接头;
  4. 喜用预铸、金属、插入单元(Plug-in )、钢结构等非传统建材与工法。
高科技派的插入单元(Plug-in )工法与后现代主义中的局部独立主义Adhocism有相当
重迭的观点。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Davies,Colin 1988 《High Tech Architecture》
_________________
30
发表于 2006-6-3 23:43:21 | 只看该作者
高触派 high touch
  高触派是相对于高科技派的当代建筑派别,兴起于80年代的美国,由纳斯比(Nais bitt,J)所创导。高触派倾向于大胆运用色彩、造型质感、材料以结合创造出丰富的视 觉效果的作品。高触派或可视为反设计派的一支,例如他们与反设计派都很喜欢启用奇 奇怪怪的新材料,都很喜欢用彩色透心材。虽然高触派是与高科技派打对台的派别,不 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其实是互相抬举,因为高科技派主要的设计领域是建筑设计, 而高触派的主要设计领域却是家具与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1-12 13:11 , Processed in 0.0314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