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对设计的后现代的理解一般都以建筑设计为起点,因为对现代主义开炮从文丘里( Venturi, R)的〞复杂与矛盾〞,到吴尔夫(Wolfe )的〞要包豪斯还是我们的豪斯( house )〞,到詹克斯的〞宣布现代主义已死〞,矛头一直都是指向建筑的现代主义, 或所谓的现代建筑。另一方面所有的设计分类中仍然以建筑设计为领导, 理由无它, 建 筑设计的历史太长了,所以在设计的后现代风潮中, 也是以建筑设计为领导,不过在理 解整个设计界的〞后现代性〞时,我们宜将眼光放在〞设计〞与其它工作的差异上,而 不只是将眼光放在〞建筑设计〞与其它工作的差异上。一般而言,设计是:
1. 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 与生产及生产技艺有关(追求经济性);
3. 与解决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 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东西);
5. 与生活方便性有关(追求实用,追求经济性);
6. 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7. 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样,到了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 有关、与生产有关、与解决问题有关这三个向度,而60年代末期可以说〞全新〞的社会 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性〞的出现。设计的后现代简单的说,可以以以下的特点 来描述:
A 从订制而到大众,60年代以后,所谓的设计界才真正的遇到〞大众〞,商品渗入 了日常生活,而不是只有贵族或有钱人才享用名牌。广播,报章广告,电视种种听觉与 视觉形象也渗入了日常生活,这在〞艺术〞的向度兴起了"普普艺术" , 接着一种追求拼 贴效果、复制效果、视觉平面效果(海报)的设计风格出现。
B 文丘里(Venture,R )在70年代初期以耶鲁对抗哈佛的姿态或以布杂对抗包豪斯 的姿态提出了粉粹国际式样的口号〞less is more〞,显示了美学上的〞后现代〞的出 现。在现代设计运动中所提出的种种口号, 诸如〞简单就是美〞;〞形随机能〞;〞材 料素色表达真实〞随之受到极大的质疑。我们可以说〞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 说服力)〞的这一向度受到了重视。因为现代主义走火入魔后,(设计者)自己拱起了 对使用者的一面鄙视的大墙,设计者认为要教育消费者甚至要教训消费者,设计者淘醉 在一个自制的神话中。现代主义的作品追求理性与纯粹性,以致作品(在造型上)〞都 不说话〞了,或尽说一些消费者听不懂的话。文丘里的口号唤起了〞拥抱大众,拥抱通 俗,拥抱大街〞的风潮,在美国这引起70年代美国东岸工业设计界为首的〞产品语意pr oduct semantics〞的探讨,主要即藉产品语意指向消费者,指向俗文化,指向商业文化 ,来重建美国产品的特色(与销路)。
C 装饰风与〞内衣外穿〞:与普普风潮及文丘里效应直机接相关的是装饰风与所谓 的内衣外穿。装饰风的兴起与20年代的Art Deco有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型的美与装饰的 愉悦, 以对抗机器美学的冰冷), 但另有不同的表现。此一时期的装饰风显然多加了〞 异国风味(如印度风味);杂然并陈的风味(多元价值观的兴起);平面与光学的风味 (欧普与普普的影响)……〞〞内衣外穿〞与70年代经济的紧缩,都市化的回流(rege ntrification),旧物再使用(reuse ),机械主义的复活有关。〞内衣外穿〞以两种 不同形态影响了设计:其一为:旧的(可用的)东西包上亮丽的外皮。其二为:将原先 认为见不得人的〞零件,内脏〞当作装饰品及面材来安排。(如蓬皮杜艺术中心)
D 语意的另一走向:在语言学的发展上,对后现代的影响产生了不同于产品语意的 另一走向,是为语意的另一走向,这在建筑设计上尤为明显。可视为美东的哈佛建筑对 文丘里效应的反击,这一派别以所谓建筑界纽约五巨头(The New York five )为主结 合了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风格、银白色风格、解构主义的思潮与符指(signified )与符征(signifer)的替换游戏(所谓的隐喻,转喻…),来建立其特殊的设计风格 。
E 高科技的设计风格:在80年代新的材料与新的科技相对于60年代可以说是多得非 常多。其中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应用与普及所产生的震憾性影响,对设计者而言在作品中 追求一种与高科技相对称的造型或形象,是为高科技的设计风格,这种高科技的设计风 格追求的特色如下:高科技产品的直接应用(就建筑设计而言)、简洁的造型(高科技 已经够复杂了)、光亮与金属的造型,最好加上一些冷冷的灯光效果(不是打灯光)、 会动的机械与居住的机械(机械主义复活)、工业化产品或粗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 物厂房化(或效率化)、结构的外露(尤其是钢结构)。
F 意大利的孟菲斯派或新理性主义:在世界性的家具市场中, 80年代意大利的孟菲 斯设计集团(Memphis Group )脱颖而出而造就了所谓的孟菲斯风格,为后现代设计风 格中很重要的一支。事实上这应属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孟菲斯风格并不容易用 〞文字语言〞来表达或说明,同时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也有人视为〞法西斯〞风格的再 生(如由冷酷、几何线条、干净、神密、黑色所代来的高贵感。)不过新理性主义就如 其名一样,基本上承传了现代主义中的理性主义 (对机能的追求,对精炼refine的追求 ,以及未来派对机器与动感的歌颂),只是因为从20年代至今,约80个年头过去了, 确 实有太多的新生事物应该放在〞一种秩序的规范〞中罢了。
G 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视觉的深度:从普普艺术兴起后,设计风格失去了〞立 体的深度〞,失去了视觉的深度,设计作品反过来追求思考的深度或理论的深度。这一 方面与二次世界大战后语言学、结构主义、诠释学、文学评论、「设计理论」、现代美 学……等等的兴起有相当大的关系。设计者不但被要求做出个好作品,更被要求说出个 「口号」层次以上的「道理(理论)」来。在后现代建筑界这一点特别明显, 如Sottsa ss的从学建筑(建筑科班出身)转到工业设计而大放异彩(他认为建筑设计太建制化了 );詹克斯Jencks的从文学批评(英国文学科班出身)转到建筑批评再转到建筑设计而 大放异彩(他显然认为建筑设计太有趣了,一点也不建制化);亚力山大(Alexander )的从数学(数学科班出身)转到社区规划理论,再转到建筑理论,最后成为一个革命 性的建筑师,不但在建筑设计上大放异彩, 也在「设计方法」理论界大放异彩。设计作 品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视觉的深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感 觉的深度。
H 从大众而到小众:在60年代从订制而到大众,从80年代反过来从大众到小众,小 众时代的诞生很容易被误会成〞订制〞的怀乡情结。虽然也可以用〞复古〞风来描述小 众时代的设计作品,但基本上这种小众时代的设计里,高贵的造型与历史的造型或是怀 古的造型与〞复古〞风也有所不同:第一点为:乡土与〞自己的〞历史感更胜于对希腊 与罗马的怀古。第二点为:带着嘲讽与游戏心态的怀古。
参考文献:
杨裕富 1993 《从传统工匠系统中分析建筑与工业设计的设计资源》
杨裕富1994 <设计运动的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与新现代> 收录于《国立云林
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
杨裕富 1994 《从传统工匠系统中分析建筑与工业设计的设计资源(二):设计的
史学基础 》
王弄极 1986 <后现代情状 : 一篇关于当代建筑的报导> 《中国时报》1986/8/
16
宗桓 1986 <揭开后现代的序幕> 《中国时报》1986/8/16
傅朝卿 1989 <一九七七年以后中国大陆建筑发展概况(四) : 后现代主义趋向>
《建筑师》175:56-63
夏铸九、陈志梧、郭文亮1987 <查理摩尔与后现代主义空间正文的写作> 张西茜
译 收录于《查理摩尔建筑艺术1949-1986》
陆蓉之 1987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现象5: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艺术家》 151:
62-76
陆蓉之 1990 《后现代的艺术现象》
郭肇立 1983 <后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师》 102: 14
郭肇立 1983 <叛逆!!前卫? :论现代主义之后的反动美学> 《建筑师》 106: 5
2-56
王岳川 1993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王岳川 尚水(编) 1992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孙全文(编辑) 1987 《论后现代建筑》
张世豪 1988 《后现代主义建筑探微》
蔡源煌 1992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罗青 1989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新建筑社 1977 《Post- Metabolism 》
新建筑社 1977 《现代世界建筑?潮流》(1977年12月临时增刊)
新建筑社 1990 《1980- 1990 Postmodern age》
新建筑社 1991 《建筑20世纪part 1》 (创刊65周年记念号)
新建筑社 1991 《建筑20世纪part 2》 (创刊65周年记念号)
Crook,S akulski,J; Waters,M 1992 《Postmodernization : 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
Hassan,Ihab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 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Jameson,Fredric 1991 《 Postmodernism :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Jencks,Charles 1983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Klotz,Heinrich 1984《The History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LyoTard,Jean-Francois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Sarup,Madan 1988《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Thackara,John(edit) 1988 《Design After Modernism》
Wallis,Brian (edit)1984《Art After Modernism: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