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美国公司将制造工作迁往海外,逐步削弱了一百多年以来该国在制造领域的霸主地位。近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高昂的运输和燃料成本、巨大的工资涨幅和更高的废品率,美国公司已开始重新考虑这一举动,正将部分制造业迁回美国本土。根据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的调查结果,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制造部门主管计划将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此外,调查还发现,到 2015 年,美国与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和英国)相比,制造品出口成本优势将达到 5% 至 25%。恰当实例:Apple 计算机。上个月,苹果公司 CEO Tim Cook 透露该公司将投资 1 亿多美元将部分 Mac 计算机制造业务从中国迁回美国。Apple 的公告只是大公司将制造业务迁回本土的若干示例之一。去年十月,Lenovo 宣布了类似举动,打算将部分 PC 和平板电脑的生产业务迁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总部附近的制造工厂。GE 在肯塔基州开设新生产线制造家用电器,成为大面积荒废的“电器园”55 年来的第一条新生产线。该公司将投入总计 8 亿美元用于让该制造工厂恢复正常生产。 推动该趋势的原因 有人可能认为该趋势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产品。仔细想想,这都应归结为稳健的经营策略。原因之一,中国劳动力工资猛涨,自 2000 年以来已增长 500%,而且预计每年还将以 18% 的速度递增。除此以外,天燃气价格是另一重要因素,美国天燃气价格大幅下降,而目前亚洲天燃气价格为其四倍。相关公司还意识到工程部门与制造部门在一起工作带来的成本优势。绕半个地球运输零部件和产品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费时,对各个海外生产基地的飞行管理亦是如此。生产工人讲一种语言,工程师讲另一种语言,彼此间沟通不足也会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上岸”背后的其他必然原因包括美国工人生产效率更高、工会更灵活、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供应链中断更少以及公司希望更接近客户。根据 BCG 的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公司表示决定未来生产位置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 (57%)、产品质量 (41%)、经商环境 (29%) 和接近客户 (28%)。 仍存在的挑战 尽管地方政府和国家都对越来越多公司紧随此趋势的前景兴奋不已,但建设新生产线以及安排“上岸”工人工作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朝着电子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转换需要不同的生产设备以及较过去技能更为高超的工人。政府和大学必须通力合作,安排针对制造行业工作的相关培训和课程,而多数公司必须依靠自己培训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重新培训制造业工人。在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学徒计划”是吸引合格工人的有效途径。很多人相信德国计划“双元职业培训体制”是德国的失业率只有 7% 或 8% 左右,从而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