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各位争论得这么热闹,我转贴台湾的CAFER兄的一张回复一网友关于软件用途的疑问的帖子,个人看了颇有得益!与各位同好们分享: 以下是正文: 就我所看到大陸絕大多數Rhino的使用者所製作的模型幾乎都只是純"欣賞"用的,看在我眼裡,也著實喜憂參半。 即使Rhino在我們公司是以CAID產品前端做市場定位後開發出來的曲面模型製作軟體,但是她的運用範圍則還是得交由使用者去"自行定位"。雖然連我個人都感到有點可惜就是----Rhino在台灣使用者當中,90%以上的確是用在CAID這個領域的。 但是,請您要先了解一點,整個大陸有多少製造產業(加工製造業、模具業)?這些產業又有多少已經導入CAD/CAM,導入CAD/CAM的產業中又有多少有導入CAID的ID、ME、R&D部門?以比例來看....太少太少了!您人在深圳,多少有機會接觸,但是大陸其它地區.....所以才會有那種"用對軟體、用錯領域"的情形。 另外,針對您的疑慮我個人也有幾個看法與您交流一下。事實上,就導入CAID產品設計來說(CAID是凌駕於CAD/CAM之上的),公司的這個ID部門應該要有以下這三種人:設計師(Designer)、造型師(Modeler)與機構工程師(Mechenical Engineer)。設計師繪製大略設計草圖並不詳加定義尺寸的,而機構工程師也只負責產品內部的機構、分模等。造型師反而是最重要的,他不僅要能將平面的sketch轉換成合理尺寸的立體模型,還要預先考慮是否能轉給機構做後端,甚至連拔模角、合理肉厚範圍、裝設機板空間、機構連動干涉都要先安排清楚,曲面品質的控制當然就更不用說了。在產品還未真正產生之前(即使已出過油土、PU模、RP模、ABS模),控制輪廓線的實質意義遠不及模型段面以及曲面品質來得重要,這是順向的做法;反之,參考既有的實物產品在軟體內重新仿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完整的輪廓線與段面資料可供參考了,即使得到逆向掃描回來的資料亦然。這道理就像是我現在寄一個完整的產品NURBS模型檔給您,但是卻不給您原來用來長出曲面的曲線,您也是絕對無法照著還原出一模一樣的模型的,更何況只是簡單的參考平面的線稿就要製作出原來的產品,這絕對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個人也是非常不贊同使用者在連什麼是幾何連續、NURBS的原理還不懂的時候就要做汽車、複曲面、漸消面這麼高階的模型,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下製作出來的模型雖然可能會像,但是模型的曲面品質可能是相當糟糕的、甚至可能還會有NURBS的錯誤,造成轉檔上的問題。 曲面模型的製作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無關軟體的,您可能想到了更高階的軟體便能應付自如,這個觀念還是不對的,使用者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指的不是某個人很熟悉某套軟體後就能決定程度,這是軟體導向的看法。實際上真正決定模型產生成果良莠的是造型師猜(拆)面與還原的能力,這是絕對技術導向的,也就是說,擁有這種能力的造型師不管使用了哪套軟體來製作模型都是無所謂的,只有方便性與熟悉度的差別而已。在台灣我所推廣過的兩百家以上的製造業廠商中,不乏有使用UG、CATIA、I-DEAS、Alias....等高階產品的廠商,但是仍會出現許多無關軟體層面的問題,這點給您做個參考。幾年前,在輔導香港珠寶與產品設計的廠商時,就常碰到廠商對自己使用的高階軟體讚譽有加而不屑Rhino那如玩具般的身影與價值,即使到了今天,我在台灣各地做過無數場次的CAID說明會與研討會所碰到的廠商中,仍不乏此類相信花大錢就能做出高品質產品的客戶;但是卻有更多廠商慢慢相信並接受我所說的技術導向的觀念後成功導入低價的Rhino而得到更好的競爭優勢的情形,這其中有很多原來都是採用相當高階軟體的大廠;原因不是Rhino本身,而是廠商的產品製作開發觀念做了必要的升級--技術導向。
举报
yanjianping wrote: 个人认为如果初学可以选用CATIA、UG、SolidWorks,如果工作不是做飞机大炮汽车的优先选用solidworks,简单易学嘛。如果已经学了ProE也不用改学其它的,学精了还是很厉害的,模块比较全而多。学CAM建议CimtronE,错了砍我。我是用solidworks,cimatron,但还没精通,感觉如果学会的话应付一般性工作完全没问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4-23 04:40 , Processed in 0.02473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