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w的TopDown设计探讨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6-3-9 13:0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anma_liu 于 2006-3-9 12:42 发表
...1:你说的第一种方法最大实体法,对于“切割体”类型为主的装配比较合适,对于“叠加体”为主的装配,切割的方法显然不合理!另外,你给出的是最大实体,比如长方体,那么,零件之间的配合、尺寸如何在装配体内表达?
2:你说的第二种方法,小弟正在尝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2D设计的思路一致,先出装配草图,然后拆画零件图,我觉得大家可能更习惯一些,也更容易接受。当然,它也存在你所提到的毛病——修改时容易造成大量的关联特征失败。但是,如果在装配草图阶段规划的就比较合理的话,关键参数的调整、修改就比较少,估计失败的概率就小多了!
3:你所说的第三种方法,SW也可以做到,但是同样面临装配草图的设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是会带了第二种同样的麻烦,另外,同一个零件内容太多的话,对计算机的需求会很高,也更容易出错,因为它不象装配体,可以把错误限制在子装配体那一级! ...

1、大哥说的叠加体是什么意思?呵呵,恕我愚昧。不知,所以不知道如何解答。
2、大哥,第二种方法只适合验证概念设计阶段。我没有说它这种方法不能用呀,只是不能用在结构设计阶段。
3、呵呵,所以我说仅限于UG,不过这种思路可供参考。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会对电脑内存占有很大的资源。不过,可以轻化实体呀,在UG是通过引用集来实现的。这样就可以减轻对电脑的负载。
我看过贵坛另外一贴关于自上而下的设计的讨论。呵呵,用的都是先打二维草稿图,我建议几句,这种打草稿图的真正作用是用来验证产品之间的可供变化的地方的一些改动或是作一些机构仿真。以便于在前期就可以知道问题多会发生什么地方。其实这种打草稿的方法在Pro/E中是叫建立骨架图。在UG中没有特别称谓,就是打草稿。这种都是用在假设与验证阶段。真正到确定方案下来,在结构设计阶段中,就最好不要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可取。我在UG中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在Pro/E中我都是用第一种方法。在结构设计阶段之前,我都会用上第二种方法,而不管是在哪个软件里面。
62
发表于 2006-3-9 13:07: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anma_liu 于 2006-3-9 12:42 发表
...你给出的是最大实体,比如长方体,那么,零件之间的配合、尺寸如何在装配体内表达 ...

呵呵,表达????怎么表达???这个问题有意思,难道非要以文字的形式才叫表达吗?
我不是说过,"所见即所得",也就是说将间隙在三维中放好.将公差在产品信息中定义好.
呵呵,大哥,你好像还没有做过产品的设计吧????
63
发表于 2006-3-9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顿然有所悟了,关于楼主所说的"叠加体"可能是指一些特征的累积体吧?呵呵,我可是在百忙之中来回答楼主的问题,所以请楼主顶一上.
关于叠加体,楼主你认为有必要按第一种方法去做吗?呵呵,只需在后来建立即可呀.用关联其它零件的面来做特征.唉呀,具体地我也讲不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很难讲清楚.还望楼主不要见怪.
64
发表于 2006-3-9 13:17:0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如我在有空的时候发一套我做的产品给你看一下,是怎么做的自上而下的设计的.可能要等上一到两天.因为我现在有一个新产品正在忙着设计.
65
发表于 2006-3-9 13:2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uanghaitao 于 2006-3-9 13:01 发表

1、大哥说的叠加体是什么意思?呵呵,恕我愚昧。不知,所以不知道如何解答。
2、大哥,第二种方法只适合验证概念设计阶段。我没有说它这种方法不能用呀,只是不能用在结构设计 ...



不好意思,我在学校教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才做过一个,在这方面的缺失是我很大的遗憾,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教学方面还是纸上谈兵的多不称职呀

在机械制图里,对组合体的形成由两种定义:叠加体——由简单的的基本体通过叠加的方式生成,就象堆积木一样,切割体——就是简单的基本体通过一次次的切割,生成相应的复杂零件。一般零件是这两种方式的组合!你所说的长方体的切割,我理解成了切割体的形成方式
66
发表于 2006-3-9 13:25: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uanghaitao 于 2006-3-9 13:17 发表
楼主,不如我在有空的时候发一套我做的产品给你看一下,是怎么做的自上而下的设计的.可能要等上一到两天.因为我现在有一个新产品正在忙着设计.



真是碰到热心人了,那多谢了,如果在论坛不方便的话,请发到我的邮箱tianma_liu@163.net,你这朋友交定了
67
发表于 2006-3-9 13:42:07 | 只看该作者
太深奥了  撤~!
68
发表于 2006-3-9 13:5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uanghaitao 于 2006-3-9 13:01 发表

1、大哥说的叠加体是什么意思?呵呵,恕我愚昧。不知,所以不知道如何解答。
2、大哥,第二种方法只适合验证概念设计阶段。我没有说它这种方法不能用呀,只是不能用在结构设计 ...


有道理,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方法!何必把自己局限起来呢?
我总结一下:
在概念设计/原理设计/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论证、校核与细化;
在具体结构设计时,第一或第三种方法比较合适!听你一讲,觉得第三种方法挺好,不过SW的多体不是特别完美,有机会试一下
确实,在结构设计时,如果还绘制装配草图的话,错误不大好控制,一层一层的引用关系让人头痛。十几个、几十个零件的装配体,在SW里使用多体设计,然后再分成单个零件,最后再设计细节。如果再配上一个草图进行相关参数、尺寸的驱动,就更完美了。
谢谢了!
69
发表于 2006-3-9 14:1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uijote 于 2006-3-9 13:42 发表
太深奥了  撤~!

呵呵~飘大概看了这位无畏者的一番高论在窃笑吧
什么123方法在飘大你这里早多烂熟于心,
还请问问这位无畏者:
“一种:先做好一个产品总成的毛坯模型,即总装产品的最大轮廓体积模型,一般是规则体,常见的有长方体.在后来新建各个零件,在各个零件中去复制这个毛坯体,根据这个零件的需要去切减掉相关的料.最终完成为自己想要的零件模型.”——你能做到对A零件的“减”同步关联对B零件的“加”么
“另一种:先打好二维曲线的草稿图,这种方法不推荐使用,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也易出错,并且容易导致在后来的进程中修改引起大面积的链接特征失败.不过,这种方法多应用在产品概念设计的阶段.也就是说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人们往往会先打稿,去验证各种假设的情况.说白了:在结构设计阶段,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这只能证明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设计你设计过什么工程项目?呵呵大概只会点简单的小家电的所谓工业设计吧对这些玩意你都怕“繁琐”还居然会出错,嘿嘿~
“还有一种: (指的是在UG中,不过想法是相通,仅供参考),先在实体建模环境下不论什么装配体的概念,在实体环境下去建模,这样而且也省去了很多WAVE链接的相关步骤,也省去了很多可能出问题的隐患.待全部设计好了之后,再新建零件,在新零件的过程中将你所想要的那部分实体复制进来,并可将原来的实体删除.这样比较快.推荐使用这种方法.我常用这种方法.”——这才是对小家电之类设计建模的简单手段,但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上而下设计,完整意义的上而下设计必须是任何零件在全局中不管怎么修改‘,都能同步设变。上而下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从总体往下设计”,上而下设计是在总体的框架下对每个零部件的主次关联的量化设计。
真所谓无知者无畏,俺领教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jxhaha 于 2006-3-9 14:39 编辑 ]
70
发表于 2006-3-9 14:2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anma_liu 于 2006-3-9 13:54 发表


有道理,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方法!何必把自己局限起来呢?
我总结一下:
在概念设计/原理设计/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论证、校核与细化;
在具体结构设计时,第一或第三种方法比较合适! ...

看了这个帖么?
https://www.icax.org/thread-260088-1-2.html
这不是这位无畏者的第3中方法的更优法(成装配体的)么?没看到飘大闷人的肯定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GMT+8, 2025-2-23 04:36 , Processed in 0.0387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